中药药理学各论知识要点1

第八章解表药

一、解表药的基本概念

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解表药。本类药物多味辛,主要归肺、膀胱经,偏行肌表,主治外感表证,一般都具有促进肌表发汗的作用,通过发汗达到发散表邪,解除表证,防止疾病传变的目的。部分药物还兼有利水、止咳平喘、透疹及祛风除湿、止痛等功效,可用于水肿、喘咳、麻疹、风疹、风湿痹痛、疮疡初起等证而兼有表证者。

表证,是指外邪(外界的各种致病因素)侵犯人体浅表部位(皮肤、肌肉、经络)所出现的一组症候群,临床表现主要有恶寒(或恶风)、发热、头身痛、骨节酸痛、无汗或有汗、鼻塞、喷嚏、流涕、咽喉痒痛、咳嗽、苔薄白、脉浮等。

二、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观察解表药的发汗作用

利用汗液着色法、汗腺上皮组织形态观察法和汗液定量测定法结合皮肤电生理技术研究解表药对汗腺分泌、汗腺活动及汗液分泌量的影响。

(二)观察解表药的解热作用

评估解表药的解热作用,常采用菌苗或内毒素等引起的感染性发热以及用松节油和二硝基苯酚等引起的非感染性发热观察受试药物的退热作用。

(三)观察解表药的抗炎、抗过敏作用

解表药的抗炎作用评价应以渗出、肿胀、白细胞游走或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等急性炎症过程为主要观察指标,观察受试药物的抗炎作用。

(四)观察解表药的镇静、镇痛作用

致痛方法有物理性(热、电、机械)和化学性(醋酸、钾离子、缓激肽、催产素等)两类。

三、主要药理作用

1.发汗解表药中发散风寒药的发汗作用相对较强。发汗作用的发挥与机体神经系统状态、环境因素、药物影响血管扩张及血液循环等有关。

2.解热解表药发挥解热作用的环节,除与干预发热病理反应中的多种因素有关外,还与发汗、抗炎、抗病原微生物、扩张血管等作用相关。

3.镇痛、镇静多数解表药具有镇痛作用,能缓解疼痛症状。

4.抗炎解表药的抗炎作用是其发挥解表功效的重要药理基础之一,抗炎机制与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抗氧化、抑制促炎细胞因子释放、影响核转录因子信号转导途径等有关。

5.抗菌、抗病毒

6.止咳、化痰、平喘解表药中兼具止咳平喘功效者,多数具有止咳、化痰、平喘等作用。

7.抗过敏

8.免疫调节多数解表药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有利于表邪的解除。部分解表方有免疫调节作用;且多数解表方药能促进抗内毒素抗体的产生

四、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

大多数解表药的挥发油部位是其主要药效物质基础,解表药的抗菌、抗病毒、发汗以及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是其发散表邪的药理学基础;镇静、镇痛、解热、抗炎、抗过敏、止咳、祛痰等作用则有利于缓解或消除表证的临床症状。

五、常用中药

1.麻黄

麻黄为麻黄科麻黄属植物草麻黄(EphedrasinicaStapf.)、中麻黄(E.intermediaSchrenkexC.A.Mey.)或木贼麻黄(E.equisetinaBge.)的干燥草质茎。麻黄味辛、微苦,性温,归肺、膀胱经。

(一)功效主治与主要药理作用

1.发汗2.解热3.抗炎4.镇静、镇痛5.抗菌、抗病毒

麻黄宣肺平喘,具有平喘、镇咳祛痰、抗过敏作用。麻黄利水消肿功效,具有利尿作用。

麻黄还具有强心、升高血压,抑制肠肌收缩,抑制腹泻,降血糖等作用。

(二)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

1.化学成分麻黄主要含生物碱和挥发油。生物碱中主要成分为左旋麻黄碱(L-ephedrine),占总生物碱的80%~85%,此外尚含鞣质,黄酮苷,多糖和杂环化合物等。

2.药理作用与机制

(1)发汗:挥发油是其发汗作用的主要药效部位之一。

(2)抗炎:麻黄生物碱中,伪麻黄碱的抗炎作用最强,甲基麻黄碱、麻黄碱次之。

(3)平喘:麻黄碱、伪麻黄碱及麻黄挥发油是其平喘的物质基础。麻黄碱平喘作用机制如下:促进肾上腺素能神经和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而间接发挥拟肾上腺素作用。化学结构与肾上腺素相似,可直接激动支气管平滑肌上的β-肾上腺素受体,使支气管平滑肌松弛。阻止过敏介质释放。促进肺部PGE的释放,直接活化腺苷酸环化酶或抑制该酶的分解,增加细胞内cAMP含量而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直接兴奋α-肾上腺素受体,收缩末梢血管,有利于支气管黏膜肿胀的减轻,抑制抗体的产生。

(4)利尿:麻黄中的D-伪麻黄碱利尿作用最为明显,作用机制初步认为与扩张肾血管而增加肾血流量,及阻碍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有关。

(5)其他:麻黄碱治疗剂量即能兴奋大脑皮质和皮质下中枢,引起精神兴奋、失眠等症状,亦能兴奋中脑、延髓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麻黄碱能直接兴奋心肌β1受体和血管平滑肌α1受体而呈现正性肌力、正性频率作用,并使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其升压特点是作用缓慢、温和、持久、反复应用易产生快速耐受性。

(三)临床应用

1.麻黄传统用于外感风寒表证,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

2.临床上,盐酸麻黄碱注射液皮下或肌内注射可用于蛛网膜下腔麻醉或硬膜外麻醉引起的低血压症及慢性低血压症,盐酸伪麻黄碱片口服可减轻感冒、过敏性鼻炎、鼻炎及鼻窦炎引起的鼻充血、鼻塞、流鼻涕等症状。

(四)不良反应

麻黄毒性较小,其所含的麻黄碱毒性较伪麻黄碱大,可引起小鼠眼球突出,举尾反应和发绀,眼眶内出血等。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禁止销售含麻黄碱类的膳食补充剂。含麻黄碱的非处方药品引起的不良反应,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癫痫和意识丧失等,甚至出现死亡。

2.桂枝

桂枝为樟科樟属植物肉桂(CinnamomumcassiaPresl.)的干燥嫩枝。桂枝味辛、甘,性温,归心、肺、膀胱经。

(一)功效主治与主要药理作用

1.解热镇痛2.镇静、抗惊厥3.抗炎、抗过敏4.抗菌、抗病毒

桂枝温通经脉功效,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增加冠脉流量、改善心功能及抗氧化等作用。

桂枝还具有利尿、抗肿瘤、促进消化、抗血小板聚集及防治心肌损害等作用。

(二)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

1.化学成分桂枝主要成分为挥发油(桂皮油),含量0.43%~1.35%,此外,尚含反苷桂皮酸、香豆素、鞣质、黏液质及树酯等。

2.药理作用与机制

(1)解热:挥发油中的桂皮醛、桂皮酸钠为主要有效成分,其解热和降温作用与扩张皮肤血管,增加散热有关。

(2)抗炎抗过敏:NF-κB信号通路是桂枝挥发油抗炎作用的主要靶点之一,对PTK活性的抑制是抗炎机制之一。桂枝中的缩合类单宁为其强抗过敏组分。

此外,桂皮醛是桂枝抗肿瘤、促进消化、抗血小板聚集及防止心肌损害的主要有效成分。

(三)临床应用

1.桂枝传统用于外感风寒表证,可治疗流感、急性支气管炎。尚可用于风寒湿痹,可治疗风湿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肩周炎等。

2.现代药理研究,桂枝可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如缺血性中风、冠心病。

3.柴胡

柴胡为伞形科柴胡属植物柴胡BupleurumchinenseDC.或狭叶柴胡BupleurumscorzonerifoliumWilld.的干燥根。柴胡味辛、苦,性微寒。归肝、胆、肺经。

(一)功效主治与主要药理作用

1.解热降温2.抗炎3.镇静、抗癫痫4.镇痛5.抗病毒6.抗内毒素7.促进免疫

柴胡疏肝解郁功效,具有保肝、利胆、降血脂及抗抑郁等作用。

柴胡升举阳气,具有兴奋子宫及其周围组织、调节胃肠运动功能的作用。柴胡还具有抗溃疡、抗肿瘤、保护肾脏等作用。

(二)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

1.化学成分主要含柴胡皂苷、甾醇(主要为α-菠菜甾醇,尚有豆甾醇等)、挥发油(柴胡醇、丁香酚、己酸、γ-十一酸内酯、对-甲氧基苯二酮等)和多糖等成分。

2.药理作用与机制

(1)解热降温:柴胡皂苷、皂苷元A和挥发油是柴胡解热的主要物质基础,挥发油具有毒性低、解热效果好等优点,作用机制与直接作用于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抑制神经元内cAMP的产生或释放,抑制体温调定点的上移有关。柴胡对病原体的抑制或杀灭也是其产生解热作用的一种途径。

(2)抗炎:柴胡皂苷为有效部位。柴胡皂苷的抗炎作用与刺激肾上腺,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释放有关。构效关系研究显示,柴胡皂苷苷元基本母核中环氧齐墩果烯骨架及4位碳原子上的侧链-CH2OH在抗炎效应上发挥重要作用。

(3)镇静、镇痛:柴胡总皂苷及柴胡皂苷元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明显抑制作用。柴胡皂苷提高电击鼠尾法中动物的痛阈值,其镇痛作用可部分被纳洛酮和阿托品所拮抗。

(4)抗癫痫:柴胡皂苷、挥发油部位有抗癫痫的强直阵挛发作作用,水溶性部位对失神发作有拮抗作用。

(5)抗病毒、细菌内毒素:柴胡皂苷a、d和二次生成的柴胡皂苷b1、b2、b3、b4抑制Na+-K+-ATP酶,能引起能量和水盐代谢的变化而发挥抗病毒作用。柴胡抗细菌内毒素作用的主要物质基础是柴胡总皂苷。

(6)促进免疫:柴胡多糖、柴胡果胶多糖、柴胡皂苷等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柴胡果胶多糖可通过IL-6促进脾细胞IgG的生成。柴胡皂苷a(SSa)、d(SSd)、f(SSf)提高T、B细胞的活性以及IL-2的分泌水平,SSd与SSa还能提高小鼠血浆IgA和IgG水平,尤以SSd的活性为强。

(7)保肝、降血脂:柴胡皂苷对肝细胞的保护作用机制主要表现在:①降低细胞色素P活性,减少肝细胞坏死,促肝细胞再生;②刺激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增加内源性糖皮质激素的分泌,提高细胞应激能力;③降低脱氢酶的辅酶细胞色素C还原酶的活性;④活化巨噬细胞,促进抗体、干扰素的产生;⑤促进蛋白质合成,增加肝糖原,降低过氧化脂质;⑥增强NK和LAK细胞的活性。此外,柴胡皂苷抑制肝细胞凋亡、改善纤溶功能和提高体内NO水平等环节亦是其作用机制。柴胡影响脂质代谢的主要成分是皂苷a、d和皂苷元A、D。α-菠菜甾醇也能使高胆固醇动物的血浆胆固醇水平降低。

(8)抗抑郁:柴胡正丁醇提取部位与水提取部位、柴胡皂苷a是其抗抑郁作用的物质基础,作用机制与影响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代谢(提高NE、DA、5-HT含量)及抗氧化等有关。

(9)其他:柴胡粗皂苷、柴胡多糖有抗胃黏膜损伤作用。柴胡皂苷d上调人急性早幼粒白血症细胞(HL60)糖皮质激素受体mRNA表达来抑制细胞生长;可通过下调bcl-2和C-myc基因表达,上调Fas蛋白表达发挥对肺癌细胞株A增殖的抑制作用及诱导凋亡作用。柴胡皂苷d能通过刺激HPA轴以增强糖皮质激素的功能,抑制花生四烯酸等代谢产物的生成来抑制肾小球底膜(GBM)炎症的发生。

(三)临床应用

1.柴胡传统治疗表证和少阳证发热,可治疗流感、上呼吸道感染,以及感染引起的发热;尚可用于肝气郁结胸胁胀痛、情志低落等,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急慢性胆囊炎、胆囊或胆管结石、消化性溃疡,以及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等。

2.现代药理研究,柴胡可用于多种病毒感染性疾病,如流感、病毒性肝炎、单纯疱疹病毒性角膜炎、流行性腮腺炎等。

3.临床上,柴胡注射液肌注,有较好的退热效果。

(四)不良反应

本品毒性小。口服较大剂量出现嗜睡、工作效率降低等现象。还可出现食欲减退、腹胀等现象。柴胡注射液不良反应主要有晕厥、过敏、过敏性休克,其他严重不良反应较少。柴胡煎剂和柴胡皂苷还有溶血作用,应予以注意。

第九章清热药

一、清热药的基本概念

凡以清泄里热为主要功效,主治里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药。清热药药性寒凉,多入胃、肺、肝、大肠经。用于以下各种里热证侯:①热病表邪已解,里热炽盛,而内无积滞者;以及肝热目赤肿痛,羞明多泪,目生翳膜诸目疾;②诸脏腑火热证;③各种血热证;④热痢、热泻、湿热黄疸,以及其他多种湿热证;⑤温病及外疡内痈,如疮痈疔疖、肠痈、肺痈,以及咽喉肿痛与某些耳、鼻病;⑥阴虚发热、骨蒸劳热等。

二、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观察清热药的抗菌、抗病毒作用

抗病毒体外实验通常采用病毒鸡胚接种法或组织细胞培养法。体内实验是将病毒接种于易感动物体内造成病毒感染,给予中药(在感染前或/和感染后给药)进行干预,以动物存活率、存活时间或以动物器官病变程度等指标来判断药物抗病毒作用。

(二)观察清热药的抗内毒素作用

通常采用给动物静脉注射大肠杆菌或伤寒杆菌的内毒素形成内毒素血症,或夹闭大鼠的肠上动脉造成肠源性的内毒素池观察药物对模型动物的体温变化、白细胞数量、血液流变学、微循环及死亡率等指标的影响。

(三)观察清热药的解热作用

(四)观察清热药的抗炎作用

以感染初期的炎性渗出、毛细血管通透性亢进为主要观察指标,研究清热药的抗炎作用。

(五)观察清热药对血液系统及微循环的影响

针对清热凉血药可从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改善血液流变性等方面开展研究。

三、主要药理作用

1.抗病原微生物多数清热药具有较为广谱的体外抗菌活性,但清热药的体外抗菌作用并不强,常用剂量下很难于体内达到抗菌最低浓度,但对一些局部感染仍可达抗菌浓度。

2.抗细菌毒素清热药抗细菌毒素作用与其对抗毒素毒性、直接降低内毒素生物活性、崩解破坏内毒素结构使其抗原性消失等环节有关。

3.解热解热作用机制与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抑制内生致热原生成、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热敏神经元活性等有关。

4.抗炎多数清热药对炎症早期抑制作用为强;对中期炎症则因药而异,有抑制也有增强,多数无明显影响;对晚期炎症的抑制作用较弱或无。

5.影响免疫功能清热药能增强机体抗感染免疫能力,表现为提高白细胞吞噬异物的能力、提高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吞噬活性、促进抗体生成及促进细胞免疫等。许多清热药又能抑制多型变态反应。

6.抗肿瘤、抗蛇毒

7.抑制血小板聚集

四、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

清热药通过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繁殖、拮抗病原微生物毒素以消除病因,通过解热、抗炎、抗过敏、改善血凝及循环功能以消除里热症候,通过促进抗感染免疫、调节神经内分泌功能、保肝等以增强机体抗感染能力。

五、常用中药

1.知母

知母为百合科植物知母AnemarrhemaasphodeloidesBge.的根茎,知母味苦、甘。性寒,归肺、胃、肾经。

(一)功效主治与主要药理作用

1.抗病原微生物2.解热抗炎3.下调交感神经系统-肾上腺β受体功能

知母生津润燥功效,具有降血糖、影响肾上腺皮质功能的作用。

知母还具有改善学习记忆,降血脂,抗缺血性损伤,抗肿瘤,抗溃疡等作用。

(二)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

1.化学成分主要含多种甾体皂苷及其苷元。

2.药理作用与机制

(1)抗菌、抗病毒:菝葜皂苷元体外对痢疾杆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葡菌有良好抑制作用,芒果苷抑制结核杆菌。异芒果苷抗单纯疱疹病毒作用显著,抑制HSV-I的致细胞病变作用;芒果苷与异芒果苷均可阻止HSV-I在细胞内的复制。

(2)解热抗炎:芒果苷、菝葜皂苷元是知母解热的有效成分。知母总多糖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及抑制炎症组织PGE的合成,也被认为是其抗炎主要成分。

(3)抑制钠泵:菝葜皂苷元是Na+-K+-ATP酶抑制剂。

(4)下调β肾上腺素受体功能:知母清热泻火的作用机制与其下调交感神经系统-肾上腺β受体功能有关,菝葜皂苷元是其有效成分之一。菝葜皂苷元下调“甲高”小鼠脑βAR受体RT的升高,对抗小鼠体重的显著下降。其下调βAR作用机制与减慢异常升高的受体分子生成速率有关。

(5)降血糖:知母多糖、芒果苷、知母总酚均有一定降血糖作用。

(6)改善学习记忆:知母皂苷及知母皂苷元是其改善学习记忆的有效成分,作用机制与增强胆碱能神经系统功能;调节β受体-cAMP、M受体-cGMP的平衡;改善脑内自由基代谢;改善AD大鼠脑内神经元的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及神经元的凋亡等有关。

(7)抗脑缺血:知母皂苷抗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性损伤,作用机制与减少自由基损伤、减轻炎症反应与减少内皮素-1的释放等有关。知母皂苷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及凋亡,下调血管内皮细胞血管紧张素酶原基因、肾上腺素α2A受体基因和内皮素转换酶-1基因的表达。

(8)抗血小板聚集:知母皂苷Ⅰ、Ⅰa、B-Ⅰ、B-Ⅱ、B-Ⅲ、A-Ⅲ、E1和E2均对人血小板聚集有显著抑制作用。知母皂苷A-Ⅲ抗血栓形成作用与抑制血小板的聚集、粘附和活化有关。

(三)临床应用

1.知母传统用于气分实热,可治疗流感、上呼吸道感染。尚可用于阴虚火旺骨蒸潮热,可治疗感染或肺结核发热。知母有滋阴生津功效用于燥热津伤口渴,可治疗2型糖尿病。

2.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知母皂苷在老年痴呆的治疗方面有一定应用前景。

(四)不良反应

知母皂苷A-Ⅲ对人血红细胞有较强溶血作用,知母皂苷Ⅰa有轻微溶血作用。

2.黄芩

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ScutellariabaicalensisGeorgi的根。黄芩味苦,性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

(一)功效主治与主要药理作用

1.解热2.抗炎3.抗过敏4.抗病原微生物、抗毒素5.保肝6.降血脂

黄芩还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氧化,抗肿瘤,防治白内障等作用。

(二)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

1.化学成分主要含黄酮类成分

2.药理作用与机制

(1)解热:黄芩总黄酮及黄芩苷均有显著解热作用。黄芩苷减少内生性致热原的产生,降低内毒素发热模型动物血清、下丘脑及脑脊液中IL-β、TNF-α、IL-6和NO含量,抑制PGE2和cAMP的合成。

(2)抗炎:黄芩总苷对急性与慢性前列腺炎动物模型有改善作用。黄芩素、黄芩苷及汉黄芩素的抗炎作用与抑制花生四烯酸的代谢有关,能减少5-HETE、PGE2、白三烯B4合成,抑制大鼠血小板的脂氧酶活性。

(3)抗过敏:有效成分为黄芩苷、黄芩素及其他黄酮类化合物。黄芩素有抗组胺和乙酰胆碱作用;黄芩苷、黄芩素显著减少致敏豚鼠肺切片与抗原反应时化学介质的释放,该作用是通过抑制巯基酶活性而介导。黄芩能抑制IL-4和TNF-α刺激下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的表达,作用强度:黄芩素木蝴蝶素A黄芩苷黄芩黄酮Ⅱ。

(4)抗病毒:黄芩苷、黄芩苷元均能抑制免疫缺陷病毒(HIV-1)和小鼠白血病病毒(MLV)逆转录酶,黄芩苷元较黄芩苷为强。黄芩苷降低FM1肺炎小鼠肺组织细胞凋亡率,降低肺组织FAS、FAS-L及Caspase-3mRNA和蛋白的表达。

(5)抗内毒素:黄芩总黄酮和黄芩苷均可中和内毒素。黄芩苷拮抗内毒素所致家兔发热,降低内毒素攻击所致卡介苗敏化小鼠死亡率及小鼠血清TNF-α、NO的异常增高。黄芩苷对抗内毒素所致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选择素和NO的表达增高。

(6)保肝:黄芩苷提高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含量,增强ADM、ECD及AHH3种酶活力,选择性诱导1A1、2B1及2C11P同工酶。黄芩苷元降低损伤肝的MDA含量。

黄芩苷对过氧化亚硝酸盐(ONOO-)所致内皮细胞损伤有保护作用,与其抗氧化、抑制iNOS和COX-2有关。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等黄酮类化合物对多种肿瘤细胞有抗肿瘤活性,作用机制与调节花生四烯酸代谢、影响细胞周期、诱导凋亡及抗新生血管生成等有关。

(三)临床应用

1.黄芩传统用于肺热咳喘,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如流感、扁桃体炎、咽炎、支气管炎、肺炎等;用于胃肠实热泄痢,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尚可用于肝胆湿热,可治疗急慢性肝炎等。

2.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芩对银屑病、过敏性鼻炎也有效。

3.临床上,黄芩苷片可用于急、慢性肝炎,迁延性肝炎的辅助治疗。此外,黄芩苷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和肾病并发症防治方面有一定前景。

(四)不良反应

黄芩口服毒性甚小,小鼠灌服煎剂达.3g/kg不引起死亡。

3.黄连

黄连为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chinesesFranch.、三角叶黄连C.deltoideaC.Y.ChengetHsiao或云连C.teetaWall.的根茎。黄连味苦,性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一)功效主治与主要药理作用

1.抗病原体、抗毒素2.抗炎3.抗腹泻4.降血糖5.影响心血管系统6.影响消化系统

(二)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

1.化学成分含大量生物碱,其中以小檗碱(berberine)为代表,含量最高。其次有黄连碱(coptisine)、巴马亭(掌叶防己碱palmatine)、药根碱(jatrorrhizine)、表小檗碱(epiberberine)以及甲基黄连碱(worenine)、木兰花碱(magnoflorine)等。

2.药理作用与机制

(1)抗菌:黄连所含多种生物碱均具有显著体外抗菌活性,小檗碱为最主要抗菌成分。小檗碱抗菌作用机制与抑制细菌糖代谢、细菌蛋白质及核酸代谢有关。

(2)抗腹泻:小檗碱抑制小肠黏膜分泌,抑制回肠正常电解质分泌,抑制结肠平滑肌钙离子激活钾通道和延迟整流钾通道的开放,抑制结肠上皮细胞基础膜IK(Ca)和IK(cAMP)的开放。

(3)降血糖:小檗碱抑制肝脏糖原异生和(或)促进外周组织中葡萄糖的酵解。

(4)降压:小檗碱静注时降压作用发挥与减慢心率、降低外周阻力有关。

(5)抗心律失常:小檗碱能降低心肌自律性、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及有效不应期,消除折返冲动,抑制心肌快Na+内流、阻滞Ca2+通道。

(6)抗心肌缺血:小檗碱降低心肌耗氧量,提高整体耐缺氧能力。

(7)抗脑缺血:小檗碱抑制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大脑皮质及海马组织cfosmRNA的高表达;体外剂量依赖性地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和H2O2引起的新生大鼠神经细胞内[Ca2+]i升高,抑制高K+引起的[Ca2+]i升高。

(8)抗血小板聚集:小檗碱抑制ADP、花生四烯酸、胶原及钙离子载体A所致家兔的血小板聚集及ATP释放。小檗碱能增加血小板内cAMP含量,抑制血小板内α2受体而抑制血小板功能。小檗碱的钙拮抗作用能抑制膜磷脂释放花生四烯酸。

(9)抗肿瘤:小檗碱及其类似物体外抗肿瘤作用良好,体内试验效果多弱或无。小檗碱能抑制黄酶而抑制腹水瘤细胞呼吸,抑制癌细胞嘌呤及核酸的合成,抑制肉瘤DNA、RNA、蛋白质、脂类等的合成来发挥抗肿瘤效应。

(三)临床应用

1.黄连传统用于胃肠湿热,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细菌性痢疾、急性肠炎;可用于胃火消渴,可治疗2型糖尿病;可用于心火烦躁不寐,可用于更年期综合征。

2.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连对心血管系统疾病有效,如原发性高血压、心律失常。

3.临床上,盐酸小檗碱片可用于治疗肠道感染,此外,小檗碱口服对快速型心律失常有一定治疗作用。

(四)不良反应

小鼠灌胃3g/kg以上黄连水煎剂即可见死亡,LD50为4.89g/kg(4.38~5.47g/kg),黄连3g/kg灌服可引起肝功能改变。小鼠灌服小檗碱的LD50为mg/kg,腹腔注射为24.3mg/kg。麻醉兔静脉注射小檗碱15mg/kg会引起全心抑制;犬静脉恒速滴注0.1%小檗碱,初期见心脏兴奋,后期出现血压下降、心肌抑制。黄连对大鼠离体血红细胞渗透性无明显影响,黄连和小檗碱对实验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大鼠红细胞渗透脆性也无明显影响,不引起溶血;孕小鼠服用黄连和小檗碱,胎仔血清总胆红素、ALT和血红蛋白含量等无异常。

第十章泻下药

一、泻下药的基本概念

凡能引起腹泻、促进排便或攻逐水饮的药物,称为泻下药。泻下药具有泻下通便、消除积滞、通腑泻热、祛除水饮等功效,主要用于大便秘结及里实积滞证。

里实证因其病机分为热结、寒结、燥结和水结。其临床表现主要是由于肠胃实热内结、阴亏津枯,或水饮内停所致的一类症候群。

二、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观察泻下作用及致泻机理的研究

常采用肠管动力实验法观察此类药物的泻下作用。

(二)观察抗感染、抗肠粘连作用

可从抗病原微生物、抗炎解热、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肠腔渗出液吸收,改善肠粘连和肠缺血入手考察本类药物对急腹症的治疗作用。

三、主要药理作用

1.泻下作用本类药及其复方均能使肠蠕动增加,具有程度不同的泻下作用,根据其作用特点,可分为刺激性泻药、容积性泻药及润滑性泻药。

2.利尿作用其机制与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Na+-K+-ATP酶有关。

3.抗病原体作用其机制可能是抑制细菌蛋白质与核酸的合成。

4.抗炎作用大黄和商陆均有明显的抗炎作用,能抑制炎症早期的水肿及后期的肉芽组织增生。

5.抗肿瘤作用抗癌机理可能是抑制肿瘤细胞蛋白质的合成。

四、常用中药

1.大黄

本品为寥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palmatumL.、唐古特大黄RhetumtanguticumMaxim.exBalf.或药用大黄Rheumofficinale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大黄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一)功效主治与药理作用

1.对消化系统的作用(1)泻下(2)保肝、利胆(3)保护胃黏膜、抑制胰酶2.抗病原体3.利尿、改善肾功能4.对血液系统的作用(1)止血(2)改善血液流变性5.抗炎6.调节免疫

大黄还具有保护急性肺损伤、降血糖、抗氧化等作用。

(二)大黄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

1.大黄活性成分群的化学研究大黄根、根茎主要含蒽醌类衍生物。

2.大黄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

(1)泻下大黄番泻苷A和大黄酸苷为主要泻下成分,番泻苷A作用最强。泻下机制为:结合型蒽苷大部分未经小肠吸收而抵达大肠,被肠道细菌酶(主要为β葡萄糖苷酶)水解成大黄酸蒽酮而刺激肠黏膜及肠壁肌层内神经丛,促进肠蠕动而致泻;部分原型蒽苷自小肠吸收后,经过肝脏转化,生成大黄酸蒽酮,由血液或胆汁运至大肠,发挥上述泻下作用。

(2)保护胃黏膜大黄鞣质可降低胃液游离酸度。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酚、大黄酸等对幽门螺旋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3)抑制胰酶活性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对多种胰酶-胰腺激肽释放酶、胰蛋白酶、胰脂肪酶、胰淀粉酶等均有抑制作用,从而减弱胰酶对胰腺细胞自身的消化作用。大黄素可明显抑制胰胆管内逆行注射去氧胆酸钠法制作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胰酶及TNF-α、IL-6的释放,并且诱导已受损的不可恢复的腺泡细胞凋亡。

(4)保肝利胆大黄素、大黄素可减轻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其机制为抑制与肝纤维化密切相关的转化生长因子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活性,从而减轻肝脏炎症反应,较好地保护肝细胞,改善肝功能。该作用也可能与其抑制肝细胞色素P3A酶的活性有关。芦荟大黄素不仅能阻止肝细胞的死亡,而且对脂质过氧化引起的炎症反应有保护作用。

此外大黄酸还可通过上调Bcl-2,下调Bax表达,从而抑制细胞凋亡的发生,可能为其保肝作用的机制。

(5)抗病原体大黄酸、大黄素、芦荟大黄素,芦荟大黄素的抗菌作用最强,它们对葡萄球菌、淋病双球菌最敏感,其次为白喉杆菌、炭疽杆菌、伤寒杆菌和痢疾杆菌。目前已知的抗菌机理为抑制菌体糖及糖代谢中间产物的氧化、脱氢、脱氨,并能抑制细菌蛋白质与核酸的合成。

(6)利尿、改善肾功能大黄素、大黄酸、芦荟大黄素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利尿作用与其对肾髓质Na+-K+-ATP酶的抑制作用有关,并使肾小管对Na+重吸收减少,排出增加。

大黄酸、大黄素具有阻断肾间质的纤维化,从而发挥肾保护作用。大黄素能够改善糖尿病大鼠的早期肾脏损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尿内皮素(ET-1)、TNF-a的肾内合成和释放有关。

(7)止血α-儿茶素、没食子酸、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等具有止血作用。止血作用机制为促进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功能;增加血小板数;增加纤维蛋白原含量;降低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收缩损伤局部血管,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

(8)对心脑血管系统的影响

1)扩张血管:大黄素及大黄酚对多种血管有舒张作用,能抑制5-羟色胺对血管的收缩作用,协同乙酰胆碱的舒张作用,其舒张作用与阻滞钙通道有关。

2)抗心肌缺血:大黄素可明显抑制局部心肌梗死区的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表达和NF-κB(一种与炎症反应有着普遍联系的核转录因子)的活化,从而对缺血心肌起到一定保护作用。

3)降血脂:①大黄醇能降低高胆固醇血症大鼠的血清TC、TG、载脂蛋白B(apoB)、主动脉胆固醇的含量及动脉硬化指数,升高HDL和载脂蛋白A(apoAI)的水平。因此认为大黄醇的降血脂作用可能与调节血清ApoAI和ApoB的水平有关。②大黄酰酯衍生物能有效抑制胆固醇生物合成酶—角鲨烯环氧化酶,这也是大黄降脂作用的机制之一。大黄素还可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降低血液粘度。

(9)抗炎大黄素、大黄酸抗炎作用机制主要与抑制炎性介质的合成和代谢相关,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抑制环氧化酶,使PGE2合成减少,并抑制白三烯B4(LTB4)和白三烯C4(LTC4)的合成。

(10)抗肿瘤大黄蒽酮衍生物、大黄酸、大黄素和芦荟大黄素,对小鼠黑色素瘤、乳腺癌、艾氏腹水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α-儿茶素能抑制淋巴肉瘤的生长。大黄酸能抑制许多肿瘤细胞的增殖和促进肿瘤细胞的凋亡,其机制可能是影响肿瘤细胞的细胞增殖动力学和能量代谢。还能抑制癌促进剂TPA诱导转录因子AP-1活化和细胞转化,起到抗诱变作用。

(三)临床应用

1.大黄传统用于实热便秘、腹痛,可治疗习惯性便秘、急性胰腺炎、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用于湿热泻痢,可治疗急慢性胃炎;用于湿热黄疸,可治疗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胆囊炎;可用于血热出血,可治疗多种原因引起的出血,如上消化道出血、痔疮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支气管扩张咯血。

2.现代药理研究,大黄可用于慢性肾衰竭、尿毒症。

3.临床上,大黄酚鞣质结合物注射液用于止血,大黄素注射液用于治疗湿疹等,均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四)不良反应

大黄长期、大剂量使用会出现毒性反应,尤其是鲜大黄服用过量可引起恶心、呕吐、腹痛、黄疸、头昏。毒性作用靶器官主要是肾脏,尤其是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肝脏也可能是其毒性靶器官之一,大黄素是主要的毒性成分。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对小鼠的LD50各为0.56g/kg、1.15g/kg、10.0g/kg。长期服用大黄,引起肠肌间丛神经及肌间丛Cajal间质细胞变性,导致结肠肌电慢波频率减慢,引起所谓“泻剂结肠”(肠黏膜、平滑肌和肠内神经病变)。大黄蒽醌类成分具有肝、肾损伤。

2.芒硝

本品为含硫酸盐类芒硝族矿物芒硝的提纯品,经加工精制而成的结晶体。主含含水硫酸钠(Na2SO4·10H2O)。芒硝味咸、苦,性寒。归胃、大肠经。

(一)功效主治与药理作用

1.泻下2.抗肿瘤3.抗炎4.利胆5.利尿

(二)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

1.芒硝活性成分群的化学研究

芒硝主要含有水硫酸钠(Na2SO4·10H2O),尚含少量硫酸镁、硫酸钙和氯化钠等。

2.芒硝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研究

(1)泻下:芒硝口服后硫酸钠水解产生大量硫酸根离子,不易被肠壁吸收,使肠内渗透压升高,阻止肠腔内水分吸收,致肠容积扩大,肠腔扩张,刺激肠壁引起肠蠕动增加而致泻。同时硫酸钠本身对肠壁也有刺激作用。芒硝泻下作用速度与饮水量有关,饮水量多,泻下作用出现快,反之则较慢。

(2)抗肿瘤:抗癌机理可能与酸化肠内环境,减少脱氧胆酸含量,抑制肠上皮细胞DNA合成,降低对致癌物的敏感性有关。

(三)现代应用

1.芒硝传统用于实热积滞,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便秘。

2.现代药理研究,芒硝可治疗急性胆囊炎、胆管结石。

3.临床上,芒硝制剂可做消化道造影、镜检前清洁肠道应用。

第十章泻下药

一、祛风湿药的基本概念

凡以祛除风湿、解除痹痛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除风湿药大多味苦、辛,性温,归肝、脾、肾经。祛风湿药大多能祛风散寒除湿,部分药能舒筋活络、止痛、强筋骨。祛风湿药可分为祛风湿散寒药、祛风湿清热药和祛风湿强筋骨药,临床主要用于治疗痹证。

二、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观察抗炎作用及抗炎作用机制的分析

1非特异性炎症模型常用实验方法:使用的致炎因子有异性蛋白(如鸡蛋清)、颗粒性异物(如酵母、角叉菜胶、高岭土、棉球等)以及其他化学物(如松节油、二甲苯、甲醛等)。其中角叉菜胶是目前最为常用的致炎因子。

2免疫性炎症模型常用实验方法:细胞介导的超敏反应性炎症和免疫复合物介导的炎症模型。

(二)观察镇痛作用

镇痛药效研究采用的筛选实验原理是对实验动物施加引起疼痛的刺激引起痛反应,观察药物对痛反应的影响以定量疼痛程度。

二、主要药理作用

1.抗炎2.镇痛3.免疫抑制或调节

三、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

部分祛风湿药的生物碱成分具有抗炎、镇痛、解热、免疫调节等作用,其抗炎作用机制均与兴奋垂体-肾上腺系统有关。部分祛风湿药的萜类或二萜类生物碱成分具有显著抗炎、免疫抑制、抗肿瘤作用,抗炎作用均与抑制PGE2生成有关;免疫抑制作用与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影响有关;抗肿瘤作用因其干扰肿瘤细胞DNA复制。此外,部分祛风湿药尚含挥发油成分,协同发挥抗炎、镇痛、解热、镇静等作用。

四、常用中药

1.雷公藤

雷公藤为卫矛科雷公藤属植物雷公藤(TripterygiumwilfordiiHook.f.)的干燥根茎。

(一)功效主治与主要药理作用

1.调节免疫2.抗炎、抗过敏

此外,雷公藤乙酸乙酯提取物具有改善血液流变性,抑制血管内膜增生的作用;雷公藤可使周围小动脉舒张,增加血流量,减低外周血流的阻力,改善微循环的阻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细菌、真菌、枯草杆菌及分歧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对真菌特别是皮肤白色念珠均抑菌效果较好。

(二)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

1.化学成分雷公藤二萜类包括雷公藤甲素等;三萜类主要包括雷公藤红素等。雷公藤生物碱类包括雷公藤碱等。雷公藤中的二萜类化合物属于松香烷型,是雷公藤生物活性的主要成分,也是主要毒性成分,且有效剂量与毒性剂量相近。

2.药理作用与机制

(1)免疫抑制:雷公藤甲素抑制特异性抗体IgG的形成;雷公藤甲素抑制单向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迟发型超敏反应(DTH)、体外诱导的抑制性T细胞(Ts)活性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活性;雷公藤多苷能同时抑制钙离子依赖性和非钙离子依赖性通道,并通过抑制IL-2转录影响T细胞活化;雷公藤内酯醇通过上调NF-κB的抑制因子IκB的基因转录,抑制NF-κB的活性,减少IL-2和mRNA的表达,从而抑制T细胞的活化与增殖。雷公藤甲素抑制抗原递呈细胞将抗原递呈给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从而抑制免疫反应的激活;能够抑制多种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和排异反应中起重要作用的前致炎细胞因子的表达;雷公藤氯内酯对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和NK细胞的活性有双向调节作用。

(2)抗炎:雷公藤甲素可抑制成纤维细胞环氧化酶(COX-2)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及其诱导产物前列腺素E2(PGE2)的生成,抑制多种炎症因子IL-2、IL-6和TNF-α的表达,减轻其介导的组织损伤,通过抑制滑膜成纤维细胞NF-κB的活性而抑制TNF-α所刺激的COX-2、iNOS表达和前列腺素、NO的生成。雷公藤内酯、雷公藤红素、雷公藤总苷通过抑制单核细胞CD18的表达,抑制关节成纤维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RNA表达,降低环氧蛋白的表达,下调黏附分子CD11、CD14和ICAM-1,减少炎症因子的产生等,抑制多种炎症的发生。雷公藤内酯抑制炎症早期血管通透性增高、渗出、水肿从而达到抗炎的作用。

(3)抗肿瘤:雷公藤甲素可通过抑制p21基因活性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使肿瘤细胞对TNF-α诱导的细胞凋亡敏感,同时有效地抑制TNF-α介导的细胞凋亡抑制因子(IAP)家族成员c-IPA2和c-IPA1的诱导;雷公藤甲素还能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和肿瘤毛细血管的生成。雷公藤甲素和乙素抗肿瘤的同时能抑制RNA及蛋白质的合成,并选择性地使磷酸果酸糖激酶上的巯基失活,抑制肝糖元合成,使RNA聚合酶失活,干扰DNA复制。

(4)抗生育:雷公藤甲素选择性地作用于睾丸生精细胞的组蛋白H3K9me2,降低精子内NO和SOD的含量,影响精子细胞膜的流动性,抑制精子的变态与成熟,降低睾丸组织中果糖含量和酸性磷酸酶(ACP),透明质酸酶(HAase)、α-淀粉酶(α-AMS)的活性,降低附睾精子的总碱性蛋白(TNBP)含量,从而降低精液质量,抑制精核蛋白生物合成,使精子细胞核蛋白组型转换受阻,精子不能成熟,导致不育;雷公藤氯内酯醇抑制精子对Ca2+的摄取,导致精子膜内外Ca2+梯度浓度失去动态平衡而抑制精子活力;雷公藤总苷可使育龄女性患者月经减少甚至闭经,阴道细胞不同程度萎缩。

(四)现代临床应用

1.雷公藤传统用于风湿痹痛,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

2.现代药理研究,雷公藤制剂可治疗肾炎、肾病综合症、自身免疫性肝炎、结节性红斑、银屑病,以及器官移植排斥反应。

3.临床上,雷公藤多苷片可治疗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五)不良反应

生殖系统:女性服药者常会发生闭经、月经周期紊乱以及经血增多或减少等;对男性可能有抗生育的作用。

消化系统:服药者常发生厌食、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症状,有时可出现消化道出血。饭后服药,或同时服用保护胃粘膜的药物,可减轻这些症状。

皮肤粘膜:服药者可发生口唇及口腔粘膜糜烂、溃疡、皮肤色素加深及脱发等。

有时可引起肝脏的损害、白细胞减少,少数患者可发生心律失常,或者有心电图的变化。

2.秦艽

本品为龙胆科植物秦艽GentianamacrophyllaPall,粗茎秦艽G.crassicaulisDuthie,小秦艽G.dahuricaFisch,麻花秦艽G.a.stramineaMaxim的干燥根。

(一)功效主治与药理作用

1.抗炎2.解热3.抗菌

(二)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

1.化学成分秦艽的化学成分主要为裂环烯醚萜苷类,其中以龙胆苦苷为代表。此外,还含有黄酮类、挥发油和糖类等。秦艽本身不含有生物碱,但在提取分离过程中使用氨水,化学结构很不稳定的龙胆苦苷(裂环烯醚萜类)与氨水反应,形成矫作物。

2.药理作用与机制

(1)抗炎: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有效成分为秦艽碱甲;抗炎作用强度与可的松(糖皮质激素,可用其缓解症状,但能削弱机体抵抗力,不宜多用)相似,较水杨酸钠强(90mg/kg腹腔注射效果相当于水杨酸钠mg/kg)。秦艽碱甲可能是通过兴奋下丘脑、垂体,使促皮质激素(ACTH)分泌增加,从而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秦艽碱甲既能直接抑制吞噬细胞产生释放PGE2,也可抑制诱导酶COX-2活性从而降低炎症部位PGE2的合成释放。

(2)镇静、镇痛、解热:秦艽碱甲小剂量对小鼠、大鼠中枢神经系统有镇静作用,较大剂量则有中枢兴奋作用,最后导致麻痹死亡,秦艽碱甲本身无催眠作用,却能增强戊巴比妥钠的催眠作用。秦艽碱甲有一定的镇痛作用,但作用时间较短,与草乌、延胡索合用可增强其镇痛作用。秦艽碱甲对酵母所致实验性发热大鼠有退热作用。

(3)抗过敏:秦艽碱甲给豚鼠腹腔注射能明显减轻组胺喷雾引起的豚鼠哮喘及抽搐。给蛋清性过敏休克家兔腹腔注射秦艽碱甲90mg/kg有一定抗过敏性休克作用,能松弛支气管平滑肌,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缓解水肿。

(4)保肝利胆:龙胆苦苷通过抑制炎症渗出,减轻肝细胞损伤,降低血清中ALT水平,从而促进肝功能的恢复;龙胆苦苷能增加肝细胞蛋白质、糖原和核糖核酸的合成,促使肝功能恢复;龙胆苦苷能增加大鼠胆汁分泌,促进胆囊收缩,从而发挥利胆作用。

(5)其他作用龙胆苦苷能直接作用于胃,促进胃液及游离盐酸分泌。秦艽碱甲通过直接抑制心脏从而产生降压作用及减慢心率的作用。秦艽碱甲可通过促进肾上腺素的释放,抑制肝糖原的合成,促进肝糖原的分解从而使血糖增高。

(三)现代临床应用

1.秦艽传统可用于风湿痹痛,可治疗风湿性疾病,如风湿或类风湿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特发性炎症性肌病。

2.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秦艽还用于急性黄疸型肝炎、高血压的治疗。

(四)不良反应

1.急性毒性:秦艽碱甲小鼠灌胃的LD50为mg/kg,腹腔注射的LD50为mg/kg,静脉注射LD50为-mg/kg。龙胆苦苷小鼠腹腔注射LD50为mg/kg,犬静脉注射mg/kg致死亡,腹腔注射LD50为mg/kg。

2.亚急性毒性:分别以秦艽碱甲50,90,1mg/kg的剂量给大鼠腹腔注射,每日1次连续14天,各组动物外观无改变,病理切片发现肾小球及肾小管内均有蛋白出现,部分动物有肺水肿现象。

第十二章芳香化湿药

一、芳香化湿药的基本概念

气味芳香,具有化湿运脾功效的药物,称为芳香化湿药。芳香化湿药性味辛、苦,归脾、肺经,能行气化湿,健脾助运,可用于上述湿阻中焦证,以及感受外湿引起的暑湿或湿温。

二、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对胃肠运动的影响

通过检测小鼠胃内容物中甲基橙光密度来考察药物对小鼠胃排空机能的影响;采用胃肠内标记物葡聚糖蓝-0在胃内色素相对残留率及小肠推进比,观察药物对胃排空及肠推进的影响;还可采用胃肠动力障碍模型,观察药物对肠蠕动减缓的拮抗效应。

(二)抗腹泻作用

测定血清和组织中胃动素和胃泌素,以及P物质、血管活性肠肽的含量变化,了解芳香化湿药对内分泌激素和脑肠肽的影响;测定胃肠道组织超氧化歧化酶活性、丙二醛含量,了解芳香化湿药抗氧化活性。

三、主要药理作用

1.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1)促进胃肠运动芳香化湿药对胃肠道动力的作用,常常受胃肠道的解剖部位、平滑肌的功能状态、药物的不同化学成分的影响。因此,芳香化湿药对胃肠动力的作用常表现出抑制和兴奋双向调节现象,芳香化湿药也可产生解痉、止泻等作用。机制与增加胃肠道脑肠肽如P物质、胃动素含量,激活M受体、5-HT受体有关。

(2)抗溃疡机制与降低胃酸、胃蛋白酶活性,提高胃粘膜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E2,PGE2)含量,清除自由基,增加胃黏膜氨基己糖含量等有关。

(3)保护肠粘膜机制可能与清除自由基,抑制肠道炎症反应有关。

2.抗炎、镇痛芳香化湿药抗炎作用的机制与抑制PGE2、NO产生有关。

3.抗病原微生物

4.抗氧化厚朴酚、和厚朴酚、藿香叶提取物、草豆蔻提取物能清除自由基,防止过氧化氢引起的细胞损伤。

5.抗肿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抑制新生血管有关。

四、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

芳香化湿药促进胃肠运动、抗溃疡、保护肠粘膜、抗溃疡性结肠炎、抗炎、镇痛、抗病原微生物等作用主要与其化湿健脾和胃的传统功效有关,是芳香化湿药用于治疗胃肠道疾病的药理基础。

五、常用中药

1.厚朴

厚朴为木兰科植物厚朴MagnoliaofficinalisRehd.etWils.及凹叶厚朴MagnoliaofficinalisRehd.etWiIs.Var.bilobaRehd.etWiIs.的干燥干皮、根皮及枝皮。传统认为厚朴以色紫、味辛、油大者为佳。

(一)功效主治与主要药理作用

1.对消化系统的影响(1)兴奋胃肠道平滑肌(2)抗溃疡(3)保肝利胆2.抗病原微生物3.抗炎、镇痛4.抗氧化

厚朴还具有下气平喘的功效,具体表现在:①抗变态反应、抗过敏:厚朴水提物能抑制速发型超敏反应。②平喘:厚朴有舒张支气管平滑肌作用。

(二)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

1.厚朴的主要有效成分厚朴主要含有木脂素类成分、挥发油和生物碱。厚朴中起主要药效作用的是厚朴酚(magnolol)与和厚朴酚(honokiol)。厚朴中约含有1%的挥发油,主要为桉叶油醇及其异构体,其次是聚伞花素。厚朴生物碱包括厚朴碱(magnoflorine)、木兰花碱(Salicifoline)等。

2.厚朴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和机制

(1)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1)促进胃肠运动:厚朴酚可以激活Ach、5-HT受体,特别是M3、5-HT4受体,促进回肠、空肠纵形肌,结肠环形肌的收缩。

2)解痉、止泻:厚朴酚、和厚朴酚能通过钙拮抗机制,抑制平滑肌收缩。厚朴酚能抑制小肠推进,有抗腹泻作用。

3)保肝:和厚朴酚、厚朴酚能保护肝细胞内抗氧化防御系统,抑制脂质过氧化,保护肝细胞损害。和厚朴酚尚能降低NF-κB的mRNA转录水平,减轻自身免疫性肝炎的肝功能损伤。

(2)抗病原微生物厚朴提取物的抗菌机制:损害细胞膜和细胞壁,引起膜通透性增加,或者造成细胞壁的溶解,使细胞组分流失。

(3)抗炎厚朴酚、和厚朴酚均有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其机制为:①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酶,抑制炎症介质②抑制炎症部位白细胞的功能③制炎症因子及其传导途径:厚朴酚、和厚朴酚通过抑制IκB激酶活化,抑制NF-κB活化,以及NF-κB调节的基因表达。4-O-甲基和厚朴酚也能通过抑制NF-κB,产生抗炎作用。④厚朴酚、和厚朴酚的抗炎作用还与抑制NO的合成,抑制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有关。

(4)抗变态反应厚朴酚、和厚朴酚能抑制IgE抗原复合物引起被动皮肤过敏反应,抑制IgE引起的过敏性疾病。厚朴酚、和厚朴酚也能抑制肥大细胞组胺释放,厚朴酚强于和厚朴酚。

(5)镇痛厚朴酚、和厚朴酚能减轻炎症疼痛,其机制与影响谷氨酸及其NMDA和mGluR5受体有关。和厚朴酚具有选择性阻断NMDA作用。

(6)抗肿瘤厚朴酚、和厚朴酚有抗肿瘤作用,机制包括:①诱导凋亡②抑制新生血管③抑制细胞增殖④抑制肿瘤的浸润、转移⑤促进分化

(7)抗氧化厚朴酚、和厚朴酚能清除自由基,其强度为和厚朴酚厚朴酚。厚朴酚通过抗氧化作用可以保护组织器官损伤,对疾病的治疗有较大的意义。

(8)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1)脑保护:厚朴酚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作用机制包括:①抗氧化②抗凋亡③抗炎④调节谷氨酸/γ-氨基丁酸平衡⑤提高细胞对缺氧的耐受力

2)抗帕金森病:和厚朴酚提高纹状体多巴胺含量。厚朴酚能增加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hydroxylase,TH)表达,具有多巴胺神经元保护作用。

3)镇静和抗焦虑:厚朴酚可以增加氯离子内流,激活GABA能神经,促进GABAA受体表达,有镇静作用。厚朴酚、和厚朴酚具有抗焦虑作用,4-O-甲基和厚朴酚通过提高GABA能传递和Cl-内流而产生抗焦虑作用。

4)抗抑郁:厚朴酚、和厚朴酚具有显著的抗抑郁作用。厚朴酚、和厚朴酚混合物抗抑郁作用与提高5-HT、降低体内皮质酮有关。

5)抗癫痫:厚朴抗癫痫作用与GABAA受体有关。和厚朴酚、厚朴酚的抗癫痫机制也与阻断Ca2+、Na+内流有关。厚朴酚对NMDA和非NMDA激活的Ca2+、Na+内流均有阻断作用,和厚朴酚对NMDA引起的Ca2+内流有选择性阻断作用。

6)抗老年痴呆(阿尔茨海默病):其机制为:①改善胆碱能神经功能②保护和营养神经元。

7)抑制上行激活系统和脊髓

(9)平喘厚朴总酚和生物碱通过减少细胞内钙离子含量,产生舒张支气管平滑肌作用。厚朴酚对钙离子的影响可能与激活气管平滑肌细胞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largeconductanceCa2+activatedK+,BK(Ca))有关。

(10)降血糖厚朴酚对α-糖苷酶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但效能不如拜糖平。厚朴酚、和厚朴酚能促进葡萄糖摄取,该作用在胰岛素抵抗脂肪细胞上表现更为明显。厚朴酚对糖尿病并发症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可以抑制高糖引起的人视网膜色素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growthfactor,TGF)和纤维连接蛋白的表达,并能改善肾功能,抑制肾小球增生,预防糖尿病肾病。

(11)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1)心肌保护、抗心律失常缺血再灌注期间,和厚朴酚可以保护心肌免于缺血损伤和抑制心律失常的发生。厚朴酚通过抗氧化、抑制中性粒细胞侵润,以及增加ERK、Bad表达,抑制凋亡等机制,可以减轻缺血再灌注后室颤和梗死的发生。

2)抗动脉粥样硬化和狭窄厚朴酚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和抗血管再狭窄作用与抗氧化、抗炎作用有关。厚朴酚能抑制ROS和NF-κB活性,减少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idizedlowdensitylipoprotein,oxLDL)引起的细胞内钙增加和caspase-3激活。

(四)临床应用

1.厚朴传统用于气滞脘腹胀满,湿浊中阻泄泻、食少,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胃肠功能紊乱,便秘,急性胃肠炎,消化性溃疡。也可用于咳喘,可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喘息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

2.现代药理研究,厚朴可治疗急慢性肝炎、肝癌,尚可预防和治疗龋齿。此外,厚朴及其有效成分可能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肿瘤的治疗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目前已经发现,以厚朴为主药的传统煎剂对抑郁症有效,如栀子厚朴汤、半夏厚朴汤。

2.苍术

苍术为菊科植物茅苍术Atractylodeslancea(Thunb.)DC.或北苍术A.chinensis(DC.)Koidz.的干燥根茎。

(一)功效主治与药理作用

1.对消化系统的影响(1)促进胃肠运动(2)抗溃疡(3)利胆2.抗病原微生物

3.抗炎、镇痛4.促进骨生长

(二)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

1.苍术的主要有效成分苍术含挥发油,主要为苍术醇(Atractylol)。此外,还包括苍术酮(Atractylone)、苍术素(Atractylodin)等。

2.苍术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和机制研究

(1)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1)对胃肠运动的作用:β桉叶醇对胃肠运动有双向调节作用,可显著促进正常小鼠的胃肠运动,也能对抗新斯的明引起的小鼠胃肠运动加快。

2)抗溃疡:茅苍术醇是苍术抗溃疡作用的成分之一,能抑制H+-K+-ATPase活性,与奥美拉唑有协同作用。

(2)抗炎β桉叶醇能抑制肥大细胞IL-6产生,抑制p38MAPK活性,caspase-1活性以及受体相互作用蛋白2表达,对肥大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有抑制作用。

(3)抗肿瘤β桉叶醇通过阻断VEGF引起的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cAMPresponsiveelementbindingprotein,CREB)磷酸化,抑制血管形成,抑制肿瘤生长。β桉叶醇抑制血管增生的作用与其对ERK通路的抑制有关。

(4)肌松作用β桉叶醇具有神经肌肉阻断作用,β桉叶醇可以阻断N受体,减少N受体通道的开放时间和开放频率,加速N受体的脱敏。此外,β桉叶醇能作用于突触前膜,抑制重复刺激时乙酰胆碱释放。β桉叶醇用于解救有机磷酯类中毒时,与双复磷、阿托品可以产生协同作用。

(5)降血糖茅苍术多糖对正常小鼠血糖有短暂降低作用,对小鼠高血糖有良好的预防、治疗作用,可降低血糖、提高胰岛素水平。

(三)现代临床应用

苍术传统治疗湿阻中焦脘腹胀满、泄泻,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胃肠功能紊乱、慢性胃肠炎、溃疡。尚可用于风寒夹湿头身疼痛,以及湿热白带,可治疗关节炎、慢性盆腔炎。

(四)不良反应

苍术挥发油对小鼠的LD50为.87mg/kg,LD50的95%可信限为.3mg/kg~.7mg/kg,表明苍术挥发油有一定毒性,应引起临床用药的注意。

第十三章利水渗湿药

一、利水渗湿药的基本概念

能够通利水道、渗泄水湿的药物,称为利水渗湿药。利水渗湿药具有利水消肿,利尿通淋,利湿退黄等功效。根据利水渗湿药功效和临床用途分为利水消肿药、利尿通淋药和利湿退黄药三类。

二、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利尿、防治泌尿道结石作用

采用输尿管集尿法、家免导尿管集尿法、代谢笼法等不同方法收集尿液,观察尿量的变化;也可进行截流分析实验法,分析药物对肾小管各段转运功能的影响及药物的作用部位。

(二)防治肾功能损伤作用

测定肾小球滤过功能、肾血流量及肾小管功能的变化,并通过监测肾小球性微量蛋白、尿低分子量蛋白及尿酶的变化评价药物防治肾功能损伤的作用及机制。

(三)降血脂、保肝、利胆作用

测定血清生化指标,血脂、胶原蛋白的含量观察药物改善肝功能,降血脂及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三、主要药理作用

1.利尿2.抑制泌尿系结石形成3.保肝利胆4.降血脂、降血糖5.抗肿瘤6.抗病原微生物

四、常用中药

1.泽泻

本品为泽泻科泽泻属植物泽泻Alismaorientale(Sam)Juz.的干燥块茎。

(一)功效主治与主要药理作用

1.利水渗湿(1)利尿(2)抑制泌尿系结石形成2.化浊降脂、泄热(1)降血糖(2)调血脂(3)抗动脉粥样硬化(4)保肝

(二)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

1.化学成分泽泻的化学成分以萜类为主,其中以三萜类成分为其主要成分。

2.药理作用与机制

(1)调血脂泽泻降胆固醇的主要活性成分为泽泻醇A及泽泻醇A、B、C的醋酸脂,尤以泽泻醇24-乙酰泽泻醇A降脂作用最强。目前认为其作用方式:干扰外源性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吸收,影响内源性胆固醇的代谢,加速甘油三酯的水解或影响肝脏的合成功能。泽泻醇A有抑制小鼠小肠酯化胆固醇的能力,并使胆固醇在大鼠小肠内的吸收率降低,但不影响亚油酸的吸收。乙酰泽泻醇B具有降低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作用。

(2)抗肿瘤1)影响细胞周期进程2)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自噬3)逆转P-糖蛋白过表达

(四)临床应用

1.泽泻传统用于水肿、小便不利,可治疗泌尿系统疾病,如尿路感染,泌尿系统结石,急性肾炎,肾病综合征。

2.现代药理研究,泽泻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如原发性高血压,高脂血症,脑动脉硬化,以及慢性肝炎。

2.茯苓

本品为多孔菌科卧孔属真菌茯苓Poriacocos(Schw.)Wolf.的干燥菌核。

(一)功效主治与主要药理作用

1.降血脂2.利尿3.保肝4.抗肿瘤5.抗炎6.降血糖

(二)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

1.化学成分茯苓主要化学成分为多糖和三萜类成分。茯苓主要含有β-茯苓聚糖(β-Pachyman),β-茯苓聚糖本身并无抗肿瘤活性,经化学修饰切得到茯苓多糖,茯苓多糖经羧甲基化可得到溶于水的羧甲基茯苓多糖。茯苓多糖、羧甲基茯苓多糖都具有较强的抗癌活性。

2.药理作用与机制

(1)免疫调节:茯苓多糖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不仅能激活T和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等免疫细胞,还能活化补体,促进细胞因子的生成,对免疫系统发挥多方面的调节作用。

(2)利尿:茯苓素和醛固酮及其拮抗剂有着类似的结构,茯苓素不仅能结合到肾细胞膜醛固酮受体上,而且在大鼠体内也具有抗醛固酮活性,提高尿中钠与钾比值。且具有剂量依赖关系。

(3)抗肿瘤:1)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2)改变瘤体细胞膜的生长特性3)影响瘤体细胞蛋白质和核酸合成4)诱导肿瘤细胞凋亡5)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4)降血糖茯苓酸可通过提高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的基因、蛋白的表达,促进甘油三酯蓄积,抑制脂肪分解。

(四)临床应用

1.茯苓传统用于水肿,可治疗多种原因的水肿,如慢性肾功能衰竭。

2.现代药理研究,茯苓可用于肿瘤辅助治疗,增强肿瘤化疗疗效,减轻毒性损害;急慢性肝炎。

3.临床上,茯苓多糖口服液可用于肿瘤患者放化疗者。新型羧甲基茯苓多糖肌肉注射,对肝功能异常患者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治疗胃癌、鼻咽癌,可延缓病情,改善症状。

第十四章温里药

一、温里药的基本概念

凡以温里祛寒为主要作用,治疗里寒证的药物,称为温里药,又称祛寒药。温里药药性多温热、味辛,具有辛散温通、温里散寒、散寒止痛,温经止痛,补火助阳、回阳救逆等功效。常用温里药有附子、肉桂、干姜、吴茱萸、丁香、小茴香等。常用复方有四逆汤、理中汤、参附汤等。

二、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强心作用

通过心脏功能,血流动力学,血液流变学试验,心肌耗氧量试验,扩张外周血管及微循环试验,定量分析药物对心肌损伤程度、心脏功能的影响。

(二)抗心肌缺血缺氧作用

心源性休克可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损伤心肌,冠状动脉阻塞法(结扎、栓塞等),诱发心源性休克,观察其药理作用。

(三)抗休克作用

心源性休克可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损伤心肌,冠状动脉阻塞法(结扎、栓塞等),诱发心源性休克,观察其药理作用。

(四)影响胃肠功能的作用

以观察对胃肠运动、消化、利胆、止吐、抗溃疡、止泻试验、小肠吸收情况、胃液分析等。

三、主要药理作用

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1)强心温里药对心脏的作用主要表现为正性肌力、正性频率和正性传导作用。

(2)抗心肌缺血温里药抗休克的作用机制主要与其强心、扩张血管及改善微循环等作用有关。

(3)扩张血管、改善循环可扩张心脑血管,增加心脑血管血流量;部分温里药所含的挥发油或辛辣成分可使体表血管、内脏血管扩张,改善循环,使全身产生温热感,温里药能“助阳气”、“散寒”,治疗四肢厥逆(冷)与其改善循环有关。

(4)抗休克温里药抗休克的作用机制主要与其强心、扩张血管及改善微循环等作用有关。

2.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1)改善消化功能温里药对胃肠道胃肠运动的调整作用,一方面能够对胃肠道有温和的刺激作用,能使胃肠道兴奋,提高胃肠道肌张力,促进蠕动;另一方面,能够抑制胃的排空,缓解胃肠痉挛等作用。

(2)镇吐

(3)抗溃疡

3.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影响温里药能通过影响自主神经系统及内分泌功能,改善机体代谢,产生热量。温里药能促进机体代谢,使产热增加,是其温里祛寒的药理作用基础。

四、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

大多数温里药的挥发油部位是其主要药效物质基础,而附子、吴茱萸中的生物碱成分已确定为其主要药效物质基础,该类生物碱对心血管系统均有较强的药理作用。

五、常用中药

1.附子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onitumcarmichaeliDebx.的子根加工品。《中国药典》收载为姜、矾煮制法。可以看出沿用的各种制法中,白矾是应用最广泛的减毒辅料,一般生品外用,制品内服。

(一)功效主治与主要药理作用

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1)强心作用(2)抗心肌缺血作用(3)抗心律失常作用(4)对血压的影响(5)抗凝作用(6)抗休克作用2.抗炎、镇痛作用3.对免疫功能的影响4.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

(二)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

1.化学成分附子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生物碱类物质,此外还有脂类物质以及多糖等。从附子中分离得到的生物碱类成分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类,附子化学成分主要为乌头碱。附子中除生物碱外,还含有蛋白质和油脂类成分,其中附子脂酸含量最多。

2.药理作用与机制

(1)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1)强心作用激动β受体、释放儿茶酚胺而产生强心作用;而氯化甲基多巴胺则激动α受体产生强心作用。亦有学者认为附子强心作用与钙离子有关,或激动心肌钾通道,或提高血浆第二信使cAMP的水平。

2)对抗缓慢型心律失常的作用增加缺血心肌的供氧、供能,从而改善心肌氧的供求平衡,减少因缺氧引起的心律失常的发生。

3)抗心肌缺血作用乌头属类生物碱具有扩张冠状血管和四肢血管的作用,也可抗垂体后叶素所致的大鼠急性心肌缺血。

4)对血压的影响附子水溶性部分能增加股动脉血流量,降低血管压力;对冠状血管也有轻度扩张作用。附子中含有升压和降压的不同成分,因此对血压有双向影响,降压的有效成分是去甲乌药碱,升压主要成分是氯化甲基多巴胺和去甲猪毛菜碱。

5)血液流变学附子水煎剂能对大鼠在冰水应激状态下内源性儿茶酚胺分泌增加所致的血小板聚集造成心肌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并能使心肌细胞膜的异常变化得到一定的恢复。

(2)抗炎镇痛

(四)现代临床应用

1.附子传统用于亡阳证,可治疗各种休克;尚可用于各种阳虚证,可治疗心血管疾病,如心功能不全、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冠心病、心肌炎、肺源性心脏病;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胃溃疡、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等。附子温经散寒用于寒湿痹痛,可治疗风湿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

2.临床上,参附注射液静脉滴注可治疗感染性、失血性、失液性休克等。

(五)不良反应

附子醇提物LD50为23.04g/kg,乌头碱的致死量为3~4mg,人口服乌头碱0.2mg即致中毒,乌头碱对心脏毒性较大。

附子的毒性与生物碱化学结构密切相关,毒性物质基础为双酯型二萜类生物碱,附子炮制后双酯型生物碱的分解或水解增多,毒性也明显降低,双酯类乌头碱遇高热易被破坏,分解为毒性较小的生物碱;乌头碱经加热水解成乌头原碱,毒性只有乌头碱的二千分之一,如果继续加热水解则可变成毒性更小的胺醇类碱;用水浸泡也可以降低附子的毒性。

2.肉桂

肉桂为樟科樟属植物肉桂CinnamomumcassiaPresl的干燥树皮。

(一)功效主治与主要药理作用

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1)扩张血管(2)抗心律失常2.对免疫系统的影响3.对消化系统的影响4.抗缺氧、抗氧化5.镇痛、抗炎

另外,肉桂还有抗凝,抗血栓,降血压,抗菌,抗惊厥等作用。

(二)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

1.化学成分肉桂中含挥发油(桂皮油),其主要成分为桂皮醛(cinnamicaldehyde)。

2.药理作用和机制

(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1)扩张血管、降低血压肉桂能明显减少肾性高血压模型大鼠的血压和尿醛固酮排出,增加纹状体和下丘脑的脑啡呔含量,改善主动脉内膜的高血压性损害。

2)抗心律失常1-肉桂基-4-(2,3,4-三甲氧基苄基)-四氢吡嗪盐酸盐(CTTP)5mg/kg静脉注射,可显著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缩短持续时间,并能明显减少心肌谷草转氨酶,肌酸激酶和乳酸脱氢酶释放量,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减少脂质过氧化反应代谢产物丙二醛含量。2-氯-4-溴-α-甲基肉桂酸钠盐能延长动作电位持续时程;也可对异丙肾上腺素所致心功能和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对抗作用,可使心率减慢。

(2)对内分泌的影响兴奋垂体-外周腺功能

(3)对免疫功能的影响肉桂水溶性成分能明显升高环磷酰胺引起免疫功能,抑制小鼠的红细胞和白细胞数目,明显增加胸腺、脾脏重量。

(4)抗缺氧0.8ml/kg肉桂醚提物具有抗缺氧作用,能显著延长亚硝酸钠中毒小鼠的存活时间。

(5)抗氧化肉桂水煎液能提高老龄大鼠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A)、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脑脂褐素(LPF)和肝脏丙二醛(MDA)含量,增加心肌Na+,K+-ATP活性,改善肝细胞膜脂流动性(LFU),从而起到抗氧化作用。

(6)镇痛(7)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1)桂皮油对胃粘膜有直接的缓和的刺激作用,能使消化道分泌增加,增强消化机能,缓解胃肠痉挛性疼痛;肉桂苷以及肉桂水提物、醚提物对多种胃溃疡模型有抑制作用。

2)抑制胃肠运动肉桂水煎液可抑制大鼠和小鼠的小肠蠕动,显著抑制炭末推进率。

(8)其他药理作用1)抗炎2)抗菌

(三)现代临床应用

1.肉桂传统用于肾阳不足畏寒肢冷、腰酸尿频等,可治疗前列腺增生症;尚用于寒湿痹证,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肉桂用于脘腹寒痛,呕吐泄泻,可治疗慢性胃肠炎;治疗瘀血疼痛,可治疗冠心病。

2.现代药理研究,肉桂可治疗心功能不全,以及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喘息型支气管炎等。

(四)不良反应

肉桂苯哌嗪可引起个别患者窦性停搏。肉桂LD50为46.6±3.4g生药/kg,锡兰桂LD50为51.8±3.0g生药/kg,肉桂醚提取物LD50为8.24±0.50ml/kg。小鼠灌服肉桂水提取物g生药/kg,观察7天,无1只动物死亡。小剂量的桂皮醛使动物运动抑制;大剂量则引起强烈痉挛,运动失调,呼吸急迫,最终麻痹而死。

第十四章温里药

一、理气药的基本概念

凡以疏畅气机,调整脏腑功能,消除气滞、气逆为主要功效,主治气滞和气逆病证的药物(或方剂),称为理气药(方)。本类药物多辛、苦、温而芳香,主入脾、胃、肝、胆、肺经,具有理气健脾、疏肝解郁、理气宽胸、行气止痛、破气散结等功效,主治气滞所致的各种闷、胀、痛,气逆所致的恶心、呕吐、呃逆、喘息等证。

气滞,是指气的流通不畅,郁而不通,导致脏腑经络功能障碍的病理状态,情志抑郁不舒,痰、湿、食积、淤血等有形之邪、脏腑功能失调是气滞证的主要病因。

二、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对胃肠运动的影响

胃肠平滑肌运动实验方法包括离体胃肠道平滑肌实验法和在体胃肠道平滑肌运动实验法。

(二)利胆作用

通过胆囊运动及胆道括约肌紧张度实验,研究药物对胆囊压力、胆囊排空的影响。

(三)抗溃疡作用

(四)改善神经精神活动作用

三、主要药理作用

1.调节胃肠运动理气药对胃肠运动具有兴奋与抑制的双向调节作用,使紊乱的胃肠功能恢复正常。理气药抑制胃肠运动作用机制可能与阻断M胆碱受体有关,部分药物有兴奋α受体和直接抑制胃肠平滑肌的作用。

2.调节消化液分泌、抗溃疡许多性味芳香含挥发油的理气药,呈现健胃和助消化作用;含甲基橙皮苷的理气药能对抗病理性胃酸分泌增多,具有抗溃疡作用。

3.促进胆汁分泌

4.对子宫平滑肌的调节作用

5.松弛支气管平滑肌直接扩张支气管,抑制迷走神经功能,抗过敏介质释放,兴奋β受体有关。

6.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四、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

大多数理气药含挥发油,是理气药助消化作用的物质基础。多数理气药所含的对羟福林和N-甲基酪胺是其解痉作用和心血管药理活性的主要物质基础。

五、常用中药

1.枳实(枳壳)

枳实为芸香科植物酸橙CitrusaurantiumL.及其栽培变种或甜橙CitrussinensisOsbeck的干燥幼果。枳壳为芸香科植物酸橙CitrusaurantiumL.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未成熟果实。

(一)功效主治与主要药理作用

1.调节胃肠平滑肌2.抗溃疡3.对子宫的调节作用4.心血管系统作用5.抗休克6.抗氧化7.抗菌8.镇痛、镇静

枳实还具有抗血栓、降血脂、利尿、抗过敏的作用。

(二)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

1.化学成分枳实主要含有挥发油、黄酮及生物碱等成分。

2.药理作用与机制

(1)对胃肠平滑肌的双向调节作用:枳实中的挥发油有明显的促进胃肠推进的作用。

(2)心血管系统作用:枳实的心血管作用主要表现为强心、升高血压,与其含N-甲基酪胺及对羟福林有关。对羟福林对α及β受体皆有兴奋作用,可增强心肌收缩力,收缩血管,提高外周阻力;而N-甲基酪胺的升压作用是通过促进体内的儿茶酚胺释放间接实现的。对羟福林和N-甲基酪胺易被碱性肠液破坏,故抗休克时需要静脉给药。

(3)抗氧化:枳实醇提物通过清除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而发挥抗氧化作用。

(四)现代临床应用

1.枳实传统用于积滞内停、痞满胀痛、食积不化,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功能性消化不良、胃下垂、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习惯性便秘。

2.现代药理研究,枳实注射液静脉给药对心力衰竭、休克有效。

2.陈皮

陈皮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reticulataBlanco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

(一)功效主治与主要药理作用

1.调节胃肠平滑肌运动2.助消化3.保肝利胆4.祛痰平喘5.对子宫平滑肌的作用

此外,陈皮还有强心、抗休克、调节血压舒张血管、抗炎抗菌、抗衰老、抗氧化、避孕等药理作用。

(二)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

1.化学成分陈皮主要含挥发油、黄酮类、生物碱、肌醇等成分。陈皮富含多种人体生命必需的营养元素,还含有微量元素。

2.药理作用与机制

(1)保肝利胆:陈皮挥发油中的左旋宁烯为胆固醇的强烈溶解剂,能降低胆固醇饱和度和胆汁的成石指数,从而抑制结石形成。

(2)祛痰、平喘:陈皮挥发油能阻断氯化乙酰胆碱、磷酸组胺引起的支气管平滑肌收缩痉挛,具有平喘、镇咳和抗变应性炎症的作用。陈皮所含挥发油还可刺激呼吸道黏膜,促使分泌增多、痰液稀释,利于排出。川陈皮素能舒张支气管,具有平喘的作用。

(3)强心、抗休克:陈皮水提物静脉注射,可显著增加实验动物的心输出量和收缩幅度,增加脉压差和每搏心排出量,提高心脏指数、心搏指数、左室做功指数,并可短暂增加心肌耗氧量。

(4)抗氧化:陈皮富含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活性,有较强的清除自由基能力;橙皮苷具有强烈的清除活性氧的能力,并有降低髓过氧化物酶活性的作用。

(5)抗肿瘤:陈皮多甲氧基黄酮类成分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浸润和转移,抗癌谱广,并有预防癌症发生和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

(三)现代临床应用

1.陈皮传统用于气滞脘腹胀满、食少吐泻,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急性胃肠炎、功能性消化不良、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尚用于痰湿咳嗽,可治疗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

2.现代药理研究,陈皮治疗胆囊炎、胆结石有效。陈皮提取物(主要成分为昔奈福林)、升压灵注射液(陈皮、人参)可升高血压,治疗休克。

第十六章消食药及方药

一、消食药及方药的基本概念

饮食积滞证多因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食积不化所致;或因素体胃气虚弱,稍有饮食不慎,即停滞难化而成。

凡以消化积食为主要功效,主治饮食积滞的药物,称为消食药。以消食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食健脾或化积导滞功效的方,称为消食方。

二、主要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助消化、助吸收的作用

通过右旋木糖吸收试验,3H-葡萄糖吸收试验研究药物对小肠葡萄糖吸收功能的影响。

(二)调节胃肠运动的作用

采用离体胃肠道平滑肌实验、胃排空实验以及肠内容物推进实验等在体胃肠道运动实验方法观察药物对肠道运动的影响。

三、主要药理作用

1.增强消化功能消食药通过其所含酶类、消化酶激动剂及有机酸等,均可增强消化功能。部分药物可促进胃酸与胃蛋白酶的分泌。

2.促进胃肠运动多数消食药以促进离体肠平滑肌收缩作用为主,并加快在体肠蠕动。部分药物根据肠平滑肌的病理状态,具有双向调节作用:使强烈收缩的肠平滑肌舒张,使过于舒张的肠平滑肌收缩。

四、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

消食药所含酶类、消化酶激动剂及有机酸等是其主要药效物质基础。多数消食药含有影响胃肠运动的物质。

五、常用中药

1.山楂

山楂为蔷薇科植物山里红(CrataeguspinnatifidaBge.var.majorN.E.Br)或山楂(CrataeguspinnatifidaBge)的干燥成熟果实。

(一)功效主治与主要药理作用

1.增强消化功能2.调节胃肠功能

山楂还具有舒张血管,抑制血小板聚集,抗氧化,调血脂等作用。

(二)山楂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

1.化学成分山楂药效的主要化学成分群为黄酮(Flavones)和黄酮醇类(Flavonols)、三萜类(Triterpenoids)和甾体类(Steroids)、有机酸类(Organicacids)。

2.药理作用与机制

(1)增强消化功能:山楂含有VC、VB2、胡萝卜素及多种有机酸,口服能增加胃中消化酶的分泌,并增强酶的活性,增强消化功能。

(2)舒张血管:抑制细胞外Ca2+内流和细胞内贮Ca2+释放,非选择性钾通道抑制剂、内向整流钾通道抑制剂可部分阻断山楂总黄酮引起的血管舒张作用。

(3)对血液的影响:山楂总黄酮能降低复合因素致脂肪肝大鼠模型的全血黏度(高切和低切)、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压积以及明显增加红细胞变形指数;山楂叶总黄酮腹腔注射可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保护缺血性脑卒损伤。

(4)调血脂:山楂黄酮降低高脂高胆固醇饲料大鼠血清中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载脂蛋白B(ApoB)浓度,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载脂蛋白A1(ApoA1)浓度。

(5)抗氧化:山楂总黄酮、山楂酸、原花青素均有清除自由基,降低丙二醛(MDA),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作用。山楂总黄酮能增加血瘀性脑缺血-再灌注小鼠脑ATP含量,减少乳酸(LD)含量,增加乳酸脱氢酶(LDH)活性。

(三)现代临床应用

1.山楂传统用于食积,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不良、小儿厌食症、胃肠功能紊乱。

2.现代药理研究,山楂可治疗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如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心绞痛、动脉硬化症。

3.临床上,山楂精降脂片口服治疗高脂血症。

(四)不良反应

山楂含多种有机酸、鞣质,可与重金属、胃酸中的蛋白生成不溶于水的聚合物沉积于胃内形成硬块即结石,也有报道由于食用生山楂在小肠内形成结石而引起肠梗阻。

赞赏

长按







































治疗白癜风的有效方法
治疗白癜风的有效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youwang.net/yfcs/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