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认为,儿童尿床是一种会随着年龄增长而自愈的生理现象,时间会解决一切,医院就诊,那么,真的是这样么?
☆尿床和遗尿症不一样
不是说所有的孩子只要出现尿床的情况就是遗尿症,家长需要理解几个关键的区分点,年龄、尿床频率和尿床时间。
3岁以前,孩子出现尿床的情况是正常,问题不大,谁小时候还没尿过床,家长不要过分担心。但是遗尿症是和尿床不一样的概念,或许你会拿孩子尿床的事打趣孩子,但没有一个家长会拿孩子的健康开玩笑。
☆具体区别
尿床是指患儿达到自主排尿的年龄后仍不能自主的排尿。遗尿症临床多指3岁以后的儿童在夜间不能从睡眠中醒来而发生无意识的排尿,是儿童发育行为疾病的一种。
从家长早发现的角度,超过3岁还在遗尿、尿床,还停不下来,内裤完全湿透,尿完后依旧沉睡无法醒来,一个晚上2-3次或者一个晚上次或者隔天1次,一直持续1个多月依旧如此,就可以初步怀疑孩子存在遗尿症的可能性。
3岁及以后,大脑皮层的排尿控制中枢逐渐发育完善,排尿就由脊髓传递信息给大脑,由大脑的神经控制了,直到5岁已发育完善,孩子就应该完全可以自我控制排尿。3岁以后,孩子不尿床属于正常情况。
大约有70%~80%的孩子尿床是功能性的,剩下的患儿常常会被查出有泌尿系统疾病(泌尿系感染、泌尿系畸形、泌尿系结石等)、神经系统疾病(大脑智能低下、隐性脊椎裂,脊髓栓系综合征等)、内分泌疾病(糖尿病,尿崩症等)以及心理疾病等。
☆有自愈的也有伴随成年的
部分孩子遗尿的情况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或者周围环境的改变将不再出现尿床的情况,同样的,事物都有两面性,也有一些孩子是无法自愈的,“尿床”的现象会一直伴随孩子成长甚至成人。
孩子年龄越大,自卑心理越明显,感到羞耻,也不太愿意这件事被外人知道,更医院治疗。
不是所有的尿床都是儿童疾病的象征,但孩子的尿床如果确诊是“遗尿症”,虽不会造成急性损害,但长期夜间遗尿往往给患儿及其家庭带来较大的负担和心理压力,对孩子今后的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治疗方式如何选择?
遗尿还有一些促发因素,包括孩子抗利尿激素分泌节律出现障碍:正常儿童夜间23点到凌晨4点出现抗利尿激素分泌高峰,因此夜间的尿量少于白天。但是,遗尿症儿童由于缺少夜间抗利尿激素分泌高峰,从而使得夜间尿量过多。
另外,遗尿症儿童也可能存在抗利尿激素受体和信号传导途径缺陷。
还有一些孩子的遗尿症其基础病因是孩子神经系统的发育迟缓,夜间排尿控制的环路没有形成,这就需要让孩子做一些功能性的训练来促进夜间排尿的控制。
☆生活饮食习惯如何调整?
针对夜遗尿,家长要积极配合调整孩子的生活饮食习惯。
饮食习惯:避免辛辣刺激、含咖啡因或茶碱类食物和饮料,睡前2-3小时开始限制饮水及水果。
睡眠习惯:提高夜间学习的效率,尽早睡眠,保证孩子睡眠质量。养成睡前排尿的习惯。
排便习惯:多食用含纤维素丰富的食物,每日定时排便,排便时不看书,不干其他事情。
便秘等因素压迫膀胱也是造成儿童遗尿的原因之一。当孩子便秘时,膀胱将遭受压迫,使其难以正常储尿,从而使得孩子的小便感增强,尤其在深睡阶段,小便感增强后,孩子没办法及时意识到,便会尿床。
孩子经常性尿床,家长不能过分责备孩子,一定要抱有宽容和友善的态度,帮助孩子度过难关。切忌责备甚至谩骂,会严重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更不利于恢复。
END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