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十道案例分析题

白癜风最先进治疗方法 https://m-mip.39.net/nk/mip_4654498.html

临床病案分析题

1.

患儿,女,10个月。感冒两周,伴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嗜睡,体温41.7℃,四肢痉挛,医院的途中死亡。实验室检查:死后取血液、咽拭子、脑脊液培养均检出流感嗜血杆菌。尸体解剖发现无脾脏。诊断:先天性无脾症。

问题:(1)诊断该患儿为先天性无脾症,依据是什么?

(2)脾有何免疫功能?

(3)结合病例资料,试分析先天性无脾为什么可致患儿死亡?

参考答案:

(1)诊断依据:患儿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严重细菌感染,死后取血液、咽拭子、脑脊液培养均检出流感嗜血杆菌,提示可能存在免疫功能缺陷问题,尸体解剖发现无脾脏,支持先天性无脾症诊断。

(2)脾脏功能:T、B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合成补体等生物活性物质;具有过滤作用等。

(3)脾脏是体内产生抗体的主要器官,同时其可以合成并分泌补体等生物活性物质,在抵抗细菌感染中起到重要的免疫防御作用,并参与免疫应答过程,当患儿无脾时,很容易发生严重细菌感染如化脓性脑膜炎等,如感染不能有效控制最终可导致患儿死亡。

9.

患者李x,女,20岁,未婚。自述2周前开始乏力,厌油食,恶心,呕吐,3天前出现眼黄、尿黄入院。患者脸色黄,巩膜轻度黄染,肝肋下2cm,有触及痛,脾肋下为触及。甲型肝炎病毒(HAV)相关指标检查结果HAVIgM(+),HAVIgG(-)。

诊断为甲型肝炎。经用肝泰乐、维生素类保肝和中药对症治疗好转,于1月后出院。患者出院后2个月复查HAVIgM(-),HAVIgG(+).

问题:(1)该患者发病初期HAVIgM阳性有何意义?

(2)请解释患者出院后复查HAVIgM阴性,但HAVIgG阳性结果的原因。

参考答案:

(1)甲型病毒性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本病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临床上表现为自限性肝炎,以急性黄疸型肝炎为多见,儿童及少年患者一般病情较轻,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本病无慢性化倾向,预后良好。机体对HAV感染的体液免疫应答主要表现为特异性抗体的产生,包括了HAV-IgM抗体、HAV-IgG抗体、HAV-IgA抗体。IgM抗体于血清中出现HAV-RNA数天后即可查到,预示着机体受到了HAV的感染,之后IgM抗体迅速增多,约在2~4周内升至高峰,持续3~6周后逐渐下降。

(2)抗HAV-IgG出现稍晚,滴度缓慢上升,于感染后3~6个月达到高峰,具有很强的中和HAV作用,可保护机体不受HAV的再次感染,能长期存在,甚至终生,所以该患者出院后复查HAVIgG阳性结果,而IgM抗体持续3~6周后逐渐下降并消失,故患者出院后复查IgM阴性。

11.

男性,4个月,反复发热伴呕吐13天。入院时查体:T38.4℃,P次/分,R44次/分,精神差,易激惹,前囟0.8×0.8cm2,张力稍高,眼神欠灵活。WBC数29.6×/L,中性粒细胞77%,脑脊液混浊,脑脊液细菌培养阳性,细菌鉴定为脑膜炎球菌。

诊断:化脓性细菌性脑脊髓膜炎(脑膜炎球菌感染所致)。

问题:(1)人体的免疫屏障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2)为什么婴幼儿较成人容易发生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参考答案:

(1)人体的免疫屏障主要有由物理屏障、化学屏障、微生物屏障构成的皮肤黏膜及其附属成分屏障和由血脑屏障、血胎屏障等构成的体内屏障。①物理屏障为致密上皮细胞组成的皮肤和黏膜组织,具有机械阻挡和及时清除黏膜表面病原体的作用;②化学屏障为皮肤和黏膜分泌的杀菌物质,可在皮肤黏膜表面形成抵御病原体的化学屏障;③微生物屏障为寄居在皮肤和黏膜表面的正常菌群,可通过与病原体竞争结合上皮细胞或营养物质,或分泌杀、抑菌物质对病原体产生抵御作用。④血脑屏障能够阻挡病原微生物和多种毒性大分子物质进入脑组织,保护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⑤血胎屏障由基蜕膜和绒毛滋养层细胞构成,可防止母体内病原体和有害物质进入胎儿体内。

(2)血脑屏障是固有免疫系统中重要的免疫学屏障,是由软脑膜、脉络丛的毛细血管壁和抱在血管壁外的星形胶质细胞形成的结构,能阻挡血液中病原微生物和多种毒性大分子物质进入脑组织,保护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婴幼儿的血脑屏障发育尚不完善,这是婴幼儿比成人容易发生中枢感染的主要原因。

12

患者王某,女,28岁,以“停经36周,发现Rh-血型2年”为主诉入院。既往无输血史。2年前,患者初孕于孕32周早产,新生儿死亡,尸检报告:“婴儿全身水肿,腹水,肝脾肿大。”患者血型:B型,Rh-;配偶血型:B型,Rh+。此次为第二次妊娠,定期产前检查于孕26周、30周、34周抗Rh抗体效价分别为1∶64、1∶、1∶。入院次日查抗Rh抗体效价为1∶。遂行剖宫产分娩一男婴,急查股动脉血示:婴儿血型B型,Rh+;抗Rh效价1∶64,血总胆红素mmol/L(正常值:1.7~17.1mmol/L),血红蛋白98g/L(正常值:~g/L)。查体患儿面部黄染,贫血貌,四肿水肿,肝肋下3cm,脾肋下4cm。诊断:新生儿溶血症。

问题:(1)新生儿溶血症属于哪型超敏反应?该病的发生机制是什么?

(2)如何预防该病的发生?

参考答案:

(1)新生儿溶血症属于Ⅱ型超敏反应,即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为:当母亲血型为RH-,初次怀孕时腹内胎儿血型为Rh+,Rh+胎儿的红细胞可因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及分娩等途径进入Rh-母体,产生初发免疫反应。此反应较缓慢,需数周至数月,且早期抗体多为IgM型,继之IgG型抗体开始少量产生。由于胎儿RBC进入母体多在妊娠中、晚期和分娩时,且IgM型抗体不能通过胎盘,而IgG型抗体滴度不高,故第一胎患Rh溶血病者少见。但母体再次妊娠,又接触到Rh+胎儿RBC时,即可迅速引起强烈的次发免疫反应,产生大量IgG型抗体,该抗体通过胎盘,导致胎儿溶血。

(2)预防、治疗方法:

①抑制同种免疫反应:Rh阴性初孕妇可预防性注射抗Rh免疫球蛋白,通过被动免疫,抑制其对Rh的主动免疫,阻止胎儿Rh抗原致敏。血浆置换疗法可暂时性减低抗体效价。大剂量非特异性免疫球蛋白输注,可通过反馈减少母体IgG的产生量、饱和胎盘FcR、减少抗Rh抗体的通过、干扰巨噬细胞对Rh阳性RBC的提呈作用等方式减轻胎儿溶血程度。

②宫内胎儿输血:应选用Rh阴性、O型、与母体血清不凝集的RBC。

③新生儿换血输血:以正常RBC替代被抗体覆盖的新生儿RBC,并清除抗体和胆红素。

④降低胆红素的治疗:光疗、苯巴比妥等酶诱导剂、白蛋白、活性炭、D-青霉胺、锡-原卟啉等,均有助于减轻胆红素血症。糖皮质激素可抑制抗原-抗体反应,因而可减轻溶血反应,并增强肝酶活性。

13.

患者,女,12岁。因咽痛、眼睑浮肿、头痛、腰酸痛2日急诊入院。

患者于2周前因发热、咽痛,曾到当地卫生所诊疗,经退烧药与抗生素治疗,体温下降,咽痛好转。于2日前出现头痛、恶心,腰部酸痛,食欲不振,疲乏无力。小便次数减少,尿混浊呈咖啡色。

入院检查:急性病容,T:38.5℃,P:次/分,BP:/90mmHg。眼睑及面部浮肿,双侧腭扁桃体充血、Ⅲ度肥大,未见脓性分泌物,颈软,心肺未见明显异常。腹软,肝脾未触及,生理反射存在。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红细胞3.5×l/L;白细胞10×/L。红细胞沉降率:40mm/小时。抗“O”抗体(ASO):单位。尿常规检查:肉眼观呈咖啡色,混浊;蛋白定性“+++”;镜下: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少许;透明管型“+”。咽拭细菌培养:分离出A群溶血性链球菌。

入院后经卧床休息,低蛋白、低盐饮食,限制入水量。利尿、降压、抗感染及中医药治疗后症状好转出院。

问题:(1)该患者患什么疾病?

(2)该患者的病因是什么?主要依据是什么?

(3)试分析该疾病的发病机制。

参考答案:

(1)结合病情,考虑为链球菌感染后急性肾小球肾炎(免疫复合物型肾炎)。

(2)链球菌感染后急性肾小球肾炎常见于咽部或皮肤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1~3周出现,极少继发于其他感染(如葡萄球菌、肺炎球菌、C组链球菌、病毒或寄生虫)。结合病儿发病史(发病前有上呼吸道感染史);咽拭细菌培养结果:分离出A群溶血性链球菌;

症状体征(咽痛、眼睑浮肿、腰酸痛、少尿、血尿血压升高)、实验室检查结果[血沉升高(儿童参考值:0~10mm/h)、抗“O”抗体升高(儿童参考值:单位),尿蛋白“+++”、尿红细胞“+++”、尿白细胞“+”、透明管型“+”,咽拭子细菌培养出A群溶血性链球菌]等可以进行诊断。

(3)发病机制:免疫复合物型肾炎为Ⅲ型超敏反应,由于患者体内产生了抗链球菌抗体,该抗体与链球菌可溶性抗原结合形成循环免疫复合物,并不断沉积于肾小球基底膜,引起免疫复合物型肾小球肾炎。

14.

某女士,30岁,因疲乏、低热、体重减轻2kg、轻度胸痛,双手关节晨僵等原因就诊,体检发现其口腔有溃疡,全身肌肉痛等,实验室检查结果:血沉增高,抗核抗体及抗双链DNA抗体阳性,补体C3及C4水平低,该患者被诊断为SLE。

问题:(1)该病属于哪一类自身免疫病?

(2)请你应用所学的免疫学知识解释该病主要的发病机制是什么?

参考答案:

(1)SLE是典型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由自身抗体和相应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引起,患者的皮肤、肾脏和脑组织等均可发生病变,表现出各种相关的症状和体征。

(2)主要发病机制:SLE属免疫复合物介导的组织损伤,由于自身抗体与游离抗原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特别是在抗原量略多时形成中等大小的可溶性免疫复合物,随血液循环在全身小血管基底膜或滑液囊沉积下来,在局部激活补体系统,并吸引中性粒细胞,造成局部组织的炎性损伤。SLE患者的血中含有针对各种核酸、核蛋白和组蛋白的抗核抗体及其他自身抗体,可与相应的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关节、皮肤及其他器官的毛细血管,进而引起肾小球肾炎、关节炎、皮肤红斑及多部位脉管炎等多器官、多系统病变,最终导致广泛而严重的小血管炎性损伤,尤其在肾、脑部。

15.

患者,男,34岁,汉族,因持续发热5个多月,腹泻3个多月,胸部X光检查双肺中上结核(Ⅲ型),以肺结核收住入院。患者系农民工(铁路、建筑业),外出打工近15年。患者自诉在打工期间有性乱史,有时未使用安全套,否认吸毒、供血、受血、手术史。患者已婚,其妻为同村农民,在家务农,生育一男孩。查体:体温38℃~39℃,双侧颈部淋巴结肿大,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面部颈部皮肤黑色结节、斑块隆起。CT检查:双肺中上结核(Ⅲ型)、纵隔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实验室检查:WBC+DC正常,痰检抗酸杆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HIV初筛实验(+),后经省艾滋病监测中心利用蛋白印迹试验确认抗HIV抗体(+)。

问题:(1)结合病例,试分析AIDS的发生机制。

(2)艾滋病主要有哪三条传播途径?该患者主要是通过哪条途径感染上HIV?

(3)针对艾滋病患者我们应采取何种手段进行预防和治疗。

(4)如何利用免疫学方法确诊该病?

参考答案:

(1)艾滋病病毒(HIV)主要侵犯宿主的CD4+细胞(T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等)。HIV通过其外膜的糖蛋白gp与靶细胞膜表面CD4分子结合,gp-CD4与表达于靶细胞膜表面的趋化因子受体CXCR4(T细胞)与CCR5(巨噬细胞DC)结合,形成CD4-gp-CCR5(或CXCR4)三分子复合物,导致gp构象改变,暴露出被其掩盖的gp41。gp41的N末端疏水序列直接插入靶细胞膜,将病毒包膜和细胞膜拉近,利用膜自身的疏水作用介导病毒包膜与细胞膜融合,使病毒核心进入靶细胞。之后,HIV在靶细胞内复制,可通过直接或间接途径损伤多种免疫细胞。

(2)主要传播途径包括: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垂直传播,该患者为性接触传播。

(3)主要预防措施为:宣传教育;控制并切断传播途径,如禁毒、控制性行为传播、对血液和血制品进行严格检验和管理;医院交叉感染。另外,HIV疫苗正在研制中。治疗:目前临床上常用反转录酶抑制剂、蛋白酶抑制剂等联合的“鸡尾酒”疗法。

(4)HIV的免疫学诊断方法主要包括了检测病毒抗原、抗病毒抗体、检测病毒核酸、检测免疫细胞数目和功能等。

①HIV抗原检测:HIV的核心抗原p24出现于急性感染期和AIDS晚期,可作为早期或晚期病毒量的间接指标。

②抗HIV抗体检测

③CD4+和CD8+T淋巴细胞计数:据此可评价HIV感染者免疫状况,辅助临床进行疾病分期、评估疾病进展、判断预后、治疗选择及疗效评价。

④HIV核酸检测:用于疾病的早期诊断、疑难样本的辅助诊断、遗传变异检测及耐药性检测、病程监控及预测和指导抗病毒治疗及疗效判定。

18.

患者男,23岁。主诉:7天前在农田劳动时被锐物扎伤左足背,伤口流血,未去医治而自行简单止血包扎。一天前出现乏力、头晕,休息后无减轻。3小时前,出现张口吃饭困难,脖子后仰,四肢发硬,继而出现面肌抽搐,呼吸困难,入院治疗。既往体健。查体:T:38.6℃,R:26次/分。神智清,苦笑面容,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呼吸急促。诊断:破伤风。

治疗方案:①破伤风抗毒素(TAT)10万单位静脉滴注(用前皮试);②青霉素万单位,肌内注射,每4~6小时1次(用前皮试);③对症治疗。皮试结果:TAT阳性;青霉素阴性。

问题:(1)你认为对患者应用TAT治疗的原理是什么?应用TAT时应注意什么?

(2)患者TAT皮试阳性的情况下如何继续使用?为什么?

参考答案:

(1)TAT是用破伤风梭菌类毒素免疫动物制备的马血清,具有中和外毒素毒性作用,一般选择健康马免疫,待马体内产生高效价抗毒素后,采血分离血清,或进一步提取免疫球蛋白制成。该制剂对人而言是异种蛋白,虽然是注射的抗体,但具有免疫原性,使用时应该注意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

(2)患者TAT皮试阳性的情况下,注射时应采用小剂量、短间隔(20-30min)、多次注射的脱敏注射法,经过此注射,可使体内致敏靶细胞解除致敏状态,从而达到暂时脱敏、防止过敏反应发生的目的。

21.

患者,男,52岁,发生严重咳嗽、伴逐渐加重的气短,并同时有发热、胸痛等症状。曾在最近三年内患有过淋病和生殖器疱疹,在过去的2个月中,患者持续腹泻,体重减少了9kg,询问病情时得知其与一男性伴侣已共同生活数年,自述无静脉注射毒品史。体检发现患者消瘦,颈、腋窝和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喉部可见白假丝酵母菌斑,双肺呼吸音异常。血常规检查提示淋巴细胞总数0.75×/L(参考值1.6~3.5×/L),CD4+T细胞0.12×/L(参考值0.7~1.1×/L),CD8+T细胞0.42×/L(参考值0.5~0.9×/L),B细胞0.11×/L(参考值0.2~0.5×/L);X线胸片提示双侧间质性肺炎阴影;气管镜检查后气管肺泡灌洗液提示卡氏肺孢菌(+);ELISA(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抗HIV抗体(+);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提示HIV-1(+),患者被确诊为AIDS。

问题:(1)现有哪些实验可用于HIV感染的诊断?

(2)哪些血清学和细胞学指标可用于监测HIV感染过程?

参考答案:

(1)大约有95%的HIV感染者在感染3个月内血清转阳,用ELISA方法检测抗gp41抗体以及p24核心蛋白是用于检测HIV感染应用最广的方法,为了减少假阳性率,可用Westernblot分析加以证实。疾控中心推荐,p24、gp41、gp/3种标志中须有2项阳性,才能确诊。同时,PCR也是高度灵敏和特异性高的诊断方法。

(2)随着HIV感染的发展,许多指标都发生着改变,在最高可达50%的HIV感染者中,急性血清转阳引起一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样疾病。常见的症状有发热、淋巴结病、咽炎、皮疹和肌痛,这时出现CD4+淋巴细胞数量减少,血浆病毒血症与p24抗原浓度的升高。抗HIV表面gp和gp41糖蛋白的抗体约于感染后6周产生,最早IgM(+),之后IgG(+)并持续存在。CD4+淋巴细胞减少以及血浆病毒血症的升高是疾病进展的先兆。CD4减少已成为临床上广泛用作疾病进展的指标,血浆病毒血症是疾病进展的最精确的检测指标。

28.

患者,女,42岁,2年前发现双手和脚的小关节又肿又痛,尤其早上起床后严重。今年初双手手指、手腕、肩膀、膝盖都开始肿痛,每天早晨身体都很僵硬,而且发现双手不听使唤,有时连一碗饭都端不起来。入院体检:双腕关节略肿胀,压痛阳性,屈伸活动可;双肘关节压痛阳性,屈伸活动可;左足关节及左踝肿胀,压痛阳性。其余关节无肿胀及压痛,双下肢无浮肿。化验结果显示RF(类风湿因子)60IU/ml(正常值为0~20),血沉mm/h(正常值为10~20),血常规正常。医生让服用甲氨蝶呤、雷公藤多甙片等治疗后病情缓解。临床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RA)。

问题:(1)你认为临床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依据是什么?

(2)请你分析该病可能的病因及其发病机制?

(3)简述临床检测风湿系列各项指标及意义。

参考答案:

(1)诊断依据:

①实验室检查:RF(类风湿因子)60IU/ml(正常值为0~20),血沉mm/h(正常值为10~20);

②症状:2年前双手和脚的小关节又肿又痛,早上起床后尤其严重,近期双手手指、手腕、肩膀、膝盖都开始肿痛,早晨身体僵硬;

③体征:双腕关节略肿胀,压痛阳性,屈伸活动可;双肘关节压痛阳性,屈伸活动可;左足关节及左踝肿胀,压痛阳性。

(2)本病为多种因素诱发自身免疫反应而致病,是一种免疫复合物引起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自身抗体(抗变性IgG)和自身抗原(变性IgG)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沉积局部,活化补体引起组织、细胞损伤。常见的病因有:

①遗传因素:RA患者HLA-DR4/DR1的检出率高于正常人群;

②感染因素:如EB病毒感染、A型链球菌感染等;

③其他因素:雌激素可以促进RA的发生,孕激素可以使症状缓解,此外,精神因素(如应激反应)、机体状态(如营养不良、创伤、疲劳)、环境因素(如寒冷、潮湿)等均可能与RA发病有关。

(3)临床检测风湿系列各项指标及意义:

①常规检查:血常规(贫血和血小板增多症与疾病活动相关)和C反应蛋白(在RA活动期可迅速增高,且与关节肿胀和X线表现正相关,是监测病情活动最敏感的指标之一);

②自身抗体检测:类风湿因子(是诊断RA重要的血清学标准之一)、抗核抗体(10%-25%的RA患者血清学为阳性)、抗角质蛋白抗体、抗核周因子抗体、抗Sa抗体、抗RA33/RA36抗体(此四种抗体可出现于RA病程早期,特异性高于类风湿因子);

③关节穿刺、滑液检查、关节镜和滑膜活检(观察病变关节腔内变化,明确诊断)

④X线对于RA的确诊具有重要意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dayouwang.net/zzbx/44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