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从诞生的时候起,就一直在和疾病作斗争,尤其是令人闻风丧胆的传染病。
15世纪末,欧洲殖民者把天花患者用过的毯子送给了印第安人,随后瘟疫肆虐,多次在欧洲大地上卷土重来,留下了2亿的惊人死亡数字。直到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天花成为世界范围内被人类消灭的唯一一种传染病。
年非典爆发,从广东一路扩散到全球,短短一年内,中国大陆地区就有多人感染。劫后重生,经历过非典的人至今依然记忆犹新。
一串串数字让人触目惊心,即使医学研究发展到如今的程度,病菌的适应能力和进化生存能力却远远高于人类,我国第二大性传播疾病淋病,差点让人类回到那个无法对抗病菌的黑暗年代。
淋病的“前世今生”
在我国中医文献《赤水玄珠》中首次肯定记载了淋病:若小便行将而痛者,气之滞也;行后而痛者,气之险也;若小便频发数而痛,此名淋浊。
当时的人们已经意识到,淋病可以通过性传播。直到年,AlbertNeisser在淋病患者的脓性分泌物涂片中发现了这种病菌。
淋病这种古老的性传播疾病,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已久,在西方大多数国家,进过二战和70年代初期两个发病高峰,淋病的发病率逐年下降;而70年代末期,性病在我国再度传开,淋病也“死灰复燃”,直到现在,它都是我国重点防治的乙类传染病。
淋病是淋病奈瑟菌(简称淋球菌)引起的以泌尿生殖系统化脓性感染为主要表现的性传播疾病,它不仅会感染生殖道的黏膜,还会感染口腔、咽喉和肛门等处的黏膜。
《世界卫生组织简报》曾发布研究:在15~49岁的男性和女性中,年新发淋病患者为万。这些数据是一个警钟,需要各方面齐心协力,开展性健康教育,让更多的人对性行为加以预防。
为什么戴了套,却还是感染了淋病
淋病和其他性传播疾病一样,最主要的传播方式还是通过直接性接触传染。淋病的潜伏期内患者体内虽然有病原体,可是却没有任何临床表现,如果输入了淋病患者的血液,就会造成血源性传播。
可为什么明明做好了安全措施,也还是有很大的感染淋病的可能性呢?
那是因为淋球菌虽然不耐高温、低温、干燥,一般的消毒剂很容易将其杀灭;但是它在不完全干燥的环境中,附着在衣裤和被褥上则能生存18~24小时。接触了被淋病患者分泌物污染的毛巾、澡盆、衣被、马桶圈等,都可能被传染淋病。
(淋球菌)
年,墨尔本性健康中心对名男男性接触者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唾液作为肛交的润滑剂是MSM人群中常见的行为,并且对淋病的传播有着重要的作用。
假如有一个人是淋病患者,即使与他并没有直接的性接触,哪怕是接触了对方丁丁后再触摸自己的肛门、或者与对方同用一个性玩具、甚至是互相手Y,都有着很高的感染风险。
对男性淋病患者来说,潜伏期一般在2~10天左右,如果没有合并其他疾病,则会感到尿道口灼痒、红肿、外翻;3~4天后,尿道黏膜上皮坏死,产生大量脓性分泌物,排尿时有刺痛感。
淋病患者还很容易合并前列腺炎、精囊炎、附睾炎、龟头炎、淋巴管炎等病症,表现为附睾胀痛、会阴部坠胀,疼痛向输精管及睾丸放射,同时还表现出身体不适、游走性关节痛等全身性症状。
淋病不仅殃及生殖器、直肠和咽喉,还可能导致结膜充血、水肿,严重时可导致角膜溃疡和失明;腿部也容易受其影响而产生斑疹、疱疹。总而言之,淋病一旦发病,可导致全身性的症状。
抗生素耐药威胁,淋病患者急需新药
15世纪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找更好的方法来治疗淋病。据相关记录,在英国军舰玛丽·罗斯号上发现了一些注射器,用于通过尿道把汞注入淋病患身体中,来达到消毒的作用。
19到20世纪,那时古希腊有一座贸易城市以弗所,当时的医师索拉努斯认为:淋病是精Y或体液过量引起的问题,并且建议淋病患者在身上绑上铅块,帮助身体恢复健康。
这些奇葩的治疗方法,直到年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后才告别历史的舞台。在现代淋病的治疗中,一般都是用抗生素对细菌进行抑制,从而达到彻底治疗淋病。
坏消息是,由于细菌都会发展出耐药性,一旦出现具有多重抗药性的超级淋病病菌,即使是抗生素也不起作用。
(淋病曾很容易通过青霉素治疗)
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淋球菌微生物药物检测规划发现:在大多数国家,超广谱头孢菌素是目前唯一一种可以有效治疗淋病的抗生素,而目前已经有50多个国家报道出现头孢克肟耐药性。
新药的开发困难重重,可超级细菌的威胁却迫在眉睫,全世界的医学研究都迫切地需要控制和预防淋病的感染和传播,而接种有效的疫苗是最可靠和最经济的手段。
在这种困局中,《柳叶刀》杂志在年刊登了一个令人激动万分的研究:葛兰素史克的脑膜炎疫苗MeNZB被证明可以预防淋病,这也是科学家首次发现可以预防它的疫苗。
(该研究的通讯作者疫苗学家HelenPetousis-Harris博士)
研究人员通过对淋病患者疫苗接种和未接种两组数据对比后发现:MeNZB防止淋病发生的有效率为31%,而对淋病合并衣原体感染的患者来说,两种感染均能被抑制的概率只有14%。
虽然31%的有效率并不是很高,但这个研究仍然表明,即使是中等效力的疫苗,依然会对淋病的传播起到实质性的抑制作用,这很有意义。早晚会有一天,更理想的淋病疫苗会走进千家万户。
资料来源
1.《从淋病在我国历史中的记载浅谈其防治》/中国性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