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四季,季节更迭,寒暑易节,每个季节有每个季节的基本气候,比如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然而,秋季的气候特点,除了秋凉之外,还有另外一个特点,那就是秋燥。
秋季由于经历了三伏天那样的酷热,在由热转凉的过程中,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天干物燥”的气候特点。
秋燥的气候特点,也会让人容易生病。而常见的就是“肺燥”,肺燥的临床表现大多有发热(或有头痛),干咳而喘,鼻咽干燥,口渴,舌红少苔,脉虚大而数。而明代医学家喻嘉言为此创立了清燥救肺汤,是清燥润肺、养阴益气的良方,临床常用来治疗“肺燥”。
在喻嘉言之前,没有专门针对“肺燥”的方药,懂得治疗“肺燥”一证正确用药方向的医家也不多,遣方用药上往往多用辛香行气或苦寒下气,所以大多治疗效果不好。因此,明代名医喻嘉言拟方名为“清燥救肺”,就是专为“肺燥”而设,全方由桑叶、石膏、甘草、人参、胡麻仁、阿胶、麦冬、杏仁、枇杷叶等中药组成。清燥救肺汤没有多用苦寒的药物,喻嘉言对此解释为,“盖肺金自至于燥,所存阴气不过一线耳。倘更以苦寒下其气,伤其胃,其人尚有生理乎?”。对这句话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首先肺燥的病人本身就有阴亏的基础病理的情况存在,不能再去消耗受损的阴液,再多用苦寒,不仅容易化燥再一次伤阴耗液,并且苦寒会伤及胃气,而胃属土为肺金之母,伤胃则会加重病情,因此少用苦寒之药。清燥救肺汤出自《医门法律》,全方药物组成及每味药的炮制方法为:桑叶(经霜者,去枝、梗,净叶)三钱,石膏(煅)二钱五分,麦冬(去心)一钱二分,甘草、胡麻仁(炒,研)各一钱,真阿胶八分,人参、杏仁(泡,去皮尖,炒黄)各七分,枇杷叶(刷去毛,蜜涂,炙黄)一片。具体用法是:水一碗,煎六分,频频二三次,滚热服。清燥救肺汤适用于温燥伤肺、气阴两伤的病证。方中重用桑叶为君,霜桑叶质轻而能清宣肺中燥热,并且能够起到止咳的作用。石膏、麦冬为臣药,前者清肺热,后者润肺燥。君臣配伍宣中有清,清中有润。石膏虽然质重势沉但量少,并不妨碍桑叶的轻宣之性;麦冬虽滋腻,但得桑叶轻清宣散,则可润燥不碍气行。杏仁、枇杷叶利肺气,助肺宣降。阿胶、胡麻仁润肺养阴,濡润燥伤之肺。人参、甘草益气,和中益脾胃,乃培土生金之意,土气运则肺气自旺。而甘草调和诸药,兼为使药。全方宣、清、润、降并用,气阴双补,散中有补,散而不耗气,清而不伤脾,润而不碍气,共奏清燥救肺之功。清燥救肺汤在现代临床多运用于慢性咽炎、咳嗽、咳嗽变异性哮喘、肺纤维化、肺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急慢性支气管炎、便秘、过敏性鼻炎等属燥热犯肺、气阴两伤病症者。加减化裁方面,热甚者加竹叶、栀子;痰多,加大杏仁用量,再加瓜萎、川贝;若阴虚甚者,加大麦冬用量,再加玉竹、石斛;若气虚甚者,加大人参用量,再加山药。对于清燥救肺汤来说,的确是一个比较独特的良方。正如《古今名医方论》所说,“古方用香燥之品以治气郁,不获奏效者,以火就燥也。惟缪仲淳知之,故用甘凉滋润之品,以清金保肺立法。喻氏宗其旨,集诸润剂而制清燥救肺汤,用意深,取药当,无遗蕴矣”。参考文献:徐超,李映霞.《医门法律》治咳小议[J].江西中医药,,44(04):20-21.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