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感染性疾病的“罪魁祸首”包含了细菌、病毒、真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寄生虫等等,抑制消灭这些“坏蛋”的药物,统称为抗感染药物。其中老百姓最常言的抗菌药就是抗感染药物中的一部分。
◆◆◆◆◆
而在广泛的报道用语中,常会使用抗生素一词,抗生素的科学定义是指某些微生物,如细菌、真菌、放线菌等自然产生的对病原体或肿瘤细胞具抑制或杀灭作用的物质。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青霉菌产生的青霉素了,可谓自然天成的抗菌药物。
◆◆◆◆◆
抗生素与抗菌药有交叉,但有一点请您一定分清:目前大家口中常说、常用的抗生素,如“感冒了少吃点抗生素药”,实际上说的是“抗菌药”!抗菌药是指一般局限于针对细菌、真菌的药物,不少是化学合成的,它与医学中界定的抗生素概念有别,不应混为一谈。
◆◆◆◆◆
抗生素、抗感染药物、抗菌药物、消炎药,四者之间的涵盖关系如下图所示:日常生活里,大家常备的抗菌药如“头孢地尼、阿莫西林、阿奇霉素、左氧氟沙星”等,只要感觉不舒服就吃两粒,认为“病能好得快。”而就诊的感冒发热、咳嗽患者中,将近80%的患者都已在家服用过抗菌药,或要求医生开一些“消炎药”。也就是说,公众常会把“消炎药”等同于抗生素,并认为带炎字的疾病(关节炎、肾炎等)都该用抗菌药,这是一种误解!
事实上,在医学中,炎症是泛指身体对多种损伤因素出现的防御反应,并非均为细菌等微生物感染所致,所以,医生常说的改善炎症反应,如红肿热痛等症状的药物多指解热镇痛药类,比如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吲哚美辛等药物。但如果炎症反应是由细菌引起,这时就应该使用抗菌药了。例如,细菌引起的化脓性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服用解热镇痛的消炎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来退热和缓解全身疼痛不适,可谓治标;而服用抗菌药则能治本。因此,消炎药≠抗菌药。
我们来了解一下生活中常会用到的口服抗菌药:
头孢地尼
头孢地尼是在头孢克肟的基础上开发的第三代口服头孢菌素,对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且对G-和G+都具有优异的抗菌活性,抗菌谱全面覆盖社区获得性感染常见致病菌。用于细菌感染引起的咽喉炎、扁桃体炎、急性支气管炎、肺炎;中耳炎、鼻窦炎;肾盂肾炎、膀胱炎、淋菌性尿道炎;附件炎、宫内感染、前庭大腺炎;乳腺炎、外伤或手术伤口的继发感染;毛囊炎、疖、痈、传染性脓疱病、蜂窝组织炎、淋巴管炎、皮下脓肿;眼睑炎、麦粒肿、眼板腺炎等多种疾病。头孢类药物过敏者慎用。
阿莫西林
阿莫西林属于青霉素类,可对抗的细菌较多,常用于细菌性咽炎、气管炎、皮肤软组织感染等。但青霉素过敏者禁用。
阿奇霉素
阿奇霉素与红霉素、克拉霉素、螺旋霉素等同属大环内酯类药物。多用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呼吸道感染。
左氧氟沙星
左氧氟沙星:与早年的氟哌酸(诺氟沙星)和近年的莫西沙星同属氟喹诺酮类药物。也是广谱抗菌药物,常用于呼吸道、泌尿道、胃肠道细菌等感染。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也对支原体等不典型的呼吸道病原体有效。但因对软骨发育有影响,故而18岁以下人群不宜应用。
使用抗菌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抗菌药在使用2至3次之后才能达到临床效果;
第二、抗菌药的使用需按照医嘱,要么不用,用就要用足量。如果疗程或是剂量不足,都可能会导致细菌的耐药性;
第三、联合用药时应该注意配伍禁忌,即在服用抗菌药物同时,还混合服用了其他药物,这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忌自作主张。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