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内容
一、传染病概论
自古以来,传染病的流行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危害。随着科学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许多对人类具有严重威胁的传染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对自然界未及领域的探索和开发等,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自然秩序与生态平衡,客观上为原有传染病的复苏和新发传染病的出现提供了条件。如年春SARS、年春H5N1禽流感、年甲流、年H7N9禽流感、年中东呼吸综合征等,表明传染病仍然威胁着人类的生命与健康。
传染病发生的条件
·病原体(pathogen)
能够引起宿主致病的各种生物体宿主(host)
在自然条件下被病原体寄生的人或动物
病原体
细菌破伤风
病毒脊髓灰质炎
立克次体恙虫热
支原体非淋菌性尿道炎
衣原体沙眼
螺旋体梅毒
真菌和寄生虫足癣血吸虫病
·传染病的特征
有传染性
1、传染源:病人、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和昆虫。
2、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后,传染给其他易感者所经过的途径。例如:空气飞沫、血液。
3、易感人群:即对某种传染病缺乏特异性免疫力的人。例如:未接种过麻疹疫苗、也未感染过麻疹的儿童。
流行性、地方性、季节性
免疫性。
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3类39种。
◆甲类传染病主要指:鼠疫、霍乱。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
◆丙类传染病是指: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手足口、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其中SARS、肺炭疽参照甲类传染病管理
二、呼吸道传染病
1、流感
2、风疹
3、腮腺炎
4、猩红热
5、水痘
6、诺如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分为甲、乙、丙三型,其中甲型容易出现变异造成全球传播。
流感是一个十分古老的疾病,也是人类至今还不能有效控制的世界性传染病,原因在于抗原的变异性。
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它具有起病急、传播快、波及面广的特点。流感病毒存在于病人或隐性感染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中,通过说话、咳嗽、喷嚏等方式散播到空气中,他人吸入后即可感染。
1、流感
传染源流感患者及隐性感染病毒携带者为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经空气和飞沫传播。
人群易感性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病后虽有一定的免疫力,但不同流感病毒亚型间无交叉免疫力。病毒变异后,人群重新易感而反复发病。
流行特征流感病毒具较强传染性,加之以呼吸道飞沫传播为主要方式,极易引起流行和大流行。一般多发生于冬季。主要发生于学校、单位、工厂及公共娱乐场所人群聚集的地方。
病程通常为7天,病愈后不携带病毒,不再传染他人。若不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可引起病毒性肺炎以及由细菌、病毒感染的各种肺部疾患,特别是儿童、孕妇、老人以及体弱多病的人群,由于抵抗力弱,感染流感后更容易发生并发症。
疫苗接种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措施,在流行前一个月注射流感疫苗,不仅可以有效地预防感染,还可以减轻一旦感染后发病时的症状,也可对流感的并发症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定义:发热(腋下体温≥38℃),伴咳嗽或咽痛之一者。
监测时间:全年开展流感样病例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监测。
监测单位:全市18家医疗机构的内科门诊、急诊和儿内科门诊、急诊以及发热门诊为监测诊室。
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监测
暴发1:学校共有6个年级,14个班级,共有学生人,教职工41人。从3月19日至3月26日,共有14名学生出现发热,咳嗽,咽痛、流鼻涕等症状。对14例现患病例采集咽拭子进行了流感病毒快速检测,结果2例阳性;同时采集14例患者咽拭子标本进行PCR检测,11例阳性,全部为B型,根据患者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检测结果判定为流感暴发疫情。
暴发2:学校共有6个年级,16个班级,共有学生人,教职工43人。一年三班、二年二班、二年三班从4月2日起陆续有学生出现发热、咳嗽等流感症状,累计17人缺课。现场流感病毒快速检测为B型流感阳性4例。11份标本送市疾控中心流感实验室进行PCR检测,检测结果8人为B型流感病毒阳性。
经采取严格的晨午检、病例隔离、班级停课、终末消毒、取消集体活动等措施后结案。
2、风疹
风疹是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主要为低热、轻度上呼吸道炎症、全身不适、乏力、喷嚏、流涕、轻咳等。一般发热1-2天后出现淡红色皮疹,开始于面部,一日内波及躯干与四肢,手掌、足底无皮疹,躯干背部皮疹较密,经过3天左右自然消失,不留色素沉着,其他症状随之消失。
典型风疹症状是皮肤斑丘疹,耳后、枕后淋巴结肿大,潜伏期传染期从发病前1周到出疹后4周。
传染源:风疹病人和带毒者,空气飞沫传播为主,人与人之间也可经密切接触传染,也可通过胎盘垂直传播,使胎儿受感染导致先天畸形。沈阳市发病季节一般在4—6月,5月最高,6月以后病例明显减少。
易感人群:1-5岁儿童较多,成人多数有抗体,偶可发病,育龄妇女对风疹较易感。(近几年有发病年龄增高趋势)
病人隔离期:从出疹第1天起至疹后第5天,有合并症者延长至第10天。
年沈阳市曾出现风疹暴发流行,全年病例例,开展应急接种后,、年疫情明显下降,分别为例和例。年风疹疫情急速反弹。
疫苗接种是防控风疹的最有效手段,研究表明:接种RV必须保证婴幼儿接种率>80%,否则可能使风疹传播的动力学发生改变,其发病向大年龄人群转移,导致育龄期妇女感染概率增大,增加发生CRS的风险。
3、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以腮腺肿大为特征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主要临床表现:前驱症状可出现发热、头痛、无力、食欲不振等,发病1至2日后出现颧骨弓或耳部疼痛,然后出现唾液腺肿大,通常可见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除腮腺肿胀外,还可引起脑膜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
病人和隐性患者均为传染源,除经空气飞沫传染外唾液及污染的衣物也可传染。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节为主,10-12月和3-5月为发病高峰,发病以14岁以下儿童为主,儿童患者无明显性别差异,但青春期后发病男多于女。
潜伏期14-25天,病人自腮腺肿大之前7天到肿大后9天,均有传染性。临床表现为腮腺非化脓性肿胀、疼痛,伴发热和轻度不适,可引起脑膜炎、睾丸炎、卵巢炎、胰腺炎等并发症。人群普遍易感,好发于人群集聚处,如学校、集体宿舍、托幼机构等。患病后可获得持久的免疫力。
病人隔离期:自发病至腮腺肿大消失为止,一般为3周左右。
首先是做好流行性腮腺炎病人的隔离治疗。痊愈后方可入托入学。提倡流行期间不去公共场所,并尽量做到外出戴口罩,加强食具等用品消毒。加强晨检,早期发现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由于腮腺炎病毒对外界的各种物理因素抵抗力较低,故不需终末消毒,但被患者污染的饮、食具仍需煮沸消毒。合理使用口罩,也可作为切断传染途径的有效办法。对一般接触者可不检疫,但对集体儿童、学校、部队的接触者应检疫三周。
建议接种麻疹一风疹一腮腺炎三联疫苗。
4、猩红热
猩红热是由A组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莓样舌、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后脱屑。
潜伏期通常2-3天,典型病例起病急,发热可达39度左右,一般第2日出现皮疹,开始出现在耳后,颈及上胸部,24小时内迅速蔓延至全身。典型的皮疹是在弥漫性充血的皮肤上出现分布均匀的针尖大小的丘疹,压之褪色,伴有痒感。疹退后开始脱屑。
传染源:主要是病人和带菌者。病人自发病前24小时至疾病高峰期传染性最强。
传播途径:主要经飞沫传播,也可经皮肤伤口传播。
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
预防:应对病人进行6天隔离治疗,对接触者医学观察7日。流行期间应避免到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接触病人应戴口罩。
5、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是具有高度传染性的疾病。
本病多发生在冬末、初春季节,通过直接接触、飞沫、空气传播。
儿童多见水痘,成人在免疫力低下时出现带状疱疹。
根据我国的水痘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各地区人群均受到普遍感染,抗体平均阳性率为70%,且随着年龄增长,抗体流行率迅速上升。近年来,无论儿童还是成人,水痘发病均有上升趋势。但绝大多数病例是儿童。
·病原学
人类疱疹病毒
二十面体衣壳
双链DNA基因组
一种病毒两种疾病
·临床表现
皮肤粘膜出现特征性的瘙痒性水疱疹,形似露珠水滴,3~5mm大小,疱液透明,后转为混浊。
先出现于躯干和四肢靠近心脏一端,四肢远端较少。
曾接种过疫苗者表现不典型。
疱疹特点:
典型病例疱疹平均数量为-个,严重病例可达上千个,剧烈瘙痒。
疱疹开始为红色斑点,发展为含清亮且具有感染性液体的疱疹,随后疱疹内液体变浑浊,4-5天后疱疹干燥、结痂、脱落并在皮肤上留下粉白色区域,最后皮肤复原。
由于出疹是此起彼伏的,所以完全康复需要2-3周。
6、诺如病毒
1.如果出现呕吐、腹泻症状,建议不要坚持上学或上班,特别是食品从业人员,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在接触后48小时内应治疗白癜风最好的专科医院白癜风可以治吗